是你選擇憂鬱:選擇焦慮 選擇恐懼

威廉.葛列什 / 譯:曾美慧

人氣 99
標籤:

當陶德來找我說他很憂鬱,他把焦點放在他選擇的完全行為所表現出最明顯的元素,是正確的。他當時沒有說他正在憂鬱但是當我教他選擇理論,解釋了他為何做了這樣的選擇,他很快學會了這麼做。事實上,這本書裡,每當我提到一般人口中精神疾病的完全行為時,像焦慮症.我會用它們完全行為的名稱來稱呼。焦慮症會被稱做正在焦慮或選擇焦慮,而恐懼症會被稱做正在恐懼或選擇恐懼。

這些新名稱一開始聽起來好像很拗口,但是當你習慣了,他們聽起來就會很自然。這種新說法會比較舊說法來得精確因為它門市活的、主動的說法。因為這些是選擇的結果,所以有希望。如果你能夠做一個選擇,自然就能做別的──更好的──選擇。你的選擇可能很痛苦,但不是不能取消。沒有人喜歡痛苦,所以病人和心理治療師會立刻把重點放在協助做出更好的選擇上。感到憂鬱或精神官能失常是被動的作法。好像它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是受害者,我們沒法控制它。

這種名詞和形容詞的使用會誤導我們,使我們誤信我們不能為自己做什麼。

動詞,不同時態的選擇這個動詞可以馬上讓我們知道和基本選擇理論的概念聯想在一起:你正在選擇你正在做的,但你有能力選擇更好的。假如它是你的選擇,你就有責任。用動詞的觀點來看,你不再是一個被動的精神疾病受害者;你是自己好選擇的受益者或自己壞選擇的受害者。你不是因為流行性感冒或食物中毒而生病。選擇理論的世界是難纏的,需負責的世界;你不能逃避對自己行為的責任。

一般人使用名詞和形容詞來描述「憂鬱症」和「精神病」,使得多數人忽略細想他們其實可以做更多事,不光只是在那邊苦惱和痛苦。當你認知到其實自己可以更自由地做更好的選擇,你就可以更樂觀地看待每件悲慘事件。這樣新認知對重新定義個人自由很重要。認為情況無可救藥;認為你無法改善什麼就是讓你不舒服的原因。即使不知道選擇理論或精神病,世上有數百千萬的人,從來沒看過心理醫師,同樣可以做更好的選擇,而不會在人生中一直憂鬱,你也辦得到。

想想,假設你在期待一個數目可觀的加薪,結果只有得到一點可憐的津貼。你可能生氣好一會兒,但因為你想保住飯碗,你可能馬上感到「憂鬱」。現在,與其像你以前那樣持續地感到憂鬱,你可以選擇跟自己說:我因為沒有得到預期的加薪所以選擇憂鬱。這樣的選擇對我面對這樣的情況有甚麼幫助呢?如果沒有的話,我可以做其他更好的選擇嗎?

如果你轉個念頭,你會發現在憂鬱下去變得很困難;你會試圖找出更好的完全行為。雖然你怪你的老闆,你可以換個角度想想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得到滿意的加薪。或者你可以下定決心不再抱怨並準備找新工作。或者你可以告訴你的伴侶說:「我該做的都做了,在這種情況下請給我一點支持,我們會度過這個難關,一勁地在那邊苦惱並沒有什麼意義;我們都我就會沒事。只要你站在我這邊支持已經盡力了,我就會沒事。做一些像這樣主動出擊的選擇比那些被動接受現況的選擇要來得好多了。

不問「你覺得如何?」

假如我們知道完全行為,我們會學著不去問那些明顯在痛苦或悲慘中的人這樣的問題:「你覺得如何?」當某人受傷或生病並沒有馬上好起來時,這個問題常被問到。當我在洛杉磯的外科醫院當住院的心裡醫師時,我試圖說服那些外科醫生和為痛苦所苦惱的病人不要問這樣的問題。因為這樣問的時候,發問得人往往要這樣的答案,諸如「我覺得很好」或「我覺得好多了」,病人和醫生都知道這是問這種問題的目的。

所以病人往往說謊並回答說:「我覺得很好」,而這樣一來有害醫病關係。這個問題也暗示說光是醫生的治療就可以讓病人好轉,事實不然。比較好的問題是這樣問:「你今天計畫要做什麼?」不管病人病的多重,他都可以做點什麼,甚至是在醫院裡,除了躺在那裡以外。在這種情況下,暗示他,他可以為自己做一些正面的事,給他一個意義是他可以控制情況,幫助自己心情好轉。

而是問「你今天計畫做什麼?」

假如病人看著醫生表情彷彿覺得醫生瘋了,就像我問一些截肢的病人所收到的反應一樣,我總是準備好給他們一些建議──也許像是看看電視,跟其他病人聊天這種簡單的建議。假如我每個禮拜看到他們,他們開始期待我問那個問題,他們已經準備好答案。往往常當他們在做某件事時,他們會說覺得好多了,讓我確定這樣問法是有效的。在選擇理論的世界裡,我們不再問這種自欺欺人的問候,你好嗎?而改問你今天計畫做什麼?或者有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發生呢?問一些主動出擊的問題而不是一些會誘導人說出虛偽答案的被動感覺問題。

現在既然我已經說明完全行為,讓我從邏輯上解釋三個讓許多人選擇憂鬱的理由。這三個理由可以完全解釋一般所稱的精神病,像憂鬱、焦慮或恐懼到底是什麼。即使像成人疾病,風濕性關節炎也可以用這三個理由來解釋。很多醫生相信很多的疾病都有一個心理因素在作祟,並把這種疾病稱做心理身體的疾病。意思是我們的心裡也就是我們的思考,與我們的身體也就是我們的生理狀況有很大的關係。比較安全的說法是,當我們不能有效的控制我們的人生,就像我們處在不滿足的關係中,我們的生理狀況會被那種失去有效控制的痛苦牽連。我們也許不會生病,但當我們受到挫折時,我們的生理狀況就不能像我們心情好的時候一樣正常。@

摘自 《是你選擇了憂鬱》 商周出版社 提供

責任編輯:顏靜蓮

相關新聞
同理心:從數位革命到同理心革命?
相信自己:夢想和希望都只是包袱而已
相信自己:大家都會這麼說
相信自己:名為「安定」的矛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