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聖哲孫中山》自序

作者:袁定華
font print 人氣: 1070
【字號】    
   標籤: tags:

(編者按)11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150歲誕辰,大紀元網站從黃花崗雜誌獲得授權,連載《千古聖哲孫中山》,以供讀者瞭解國父的生平事跡。

兒時,在一本《共和國國文》的小學課本中,讀到一篇「放紙鷂」的課文,講的是一個放風箏的故事:春季天氣晴朗,孫中山和幾個小朋友一起放風箏,風箏升上天空,大家都想拉住風箏走,爭來爭去,爭持不下。一個年齡稍大一些的小朋友,把風箏搶在手中,自己拉著放,不願讓與別人。孫中山說:風箏是大家的,應該大家 輪流拉住放,只是你一個人拉住放,「不公平」。

這是第一次認識孫中山,也是第一次見到「不公平」這個詞。故事還附有插圖,孩子們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孫中山穿著長衫,留著小辮。插圖給留的印象很深,將近七十年過去了,至今還清晰的貯存在腦海中。兒童時代的孫中山,就反對事情的不公平,令人肅然起敬。

公平與正義是社會發展的兩大支柱,所以數十年來,一直懷著對孫中山先生無限敬仰的心情,在探尋先生的事業,尋找先生的足跡,但在退休之前,終日忙碌,無暇顧及。

白居易曾言:自此光陰歸己有, 往日歲月屬官家。

退休之後,有了時間,於是,閱讀到了許多有關孫中山先生的書籍和文章,讀後很受啟發,於是,越來越渴望瞭解孫先生的人生經歷,以及孫先生對中華民族超時代的歷史功績。

關於辛亥革命,在初中的歷史課中就講到了,說辛亥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最後失敗了。隨著歷史的演進,後來慢慢地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事實上的辛亥革命是由孫中山先生與辛亥先賢們一起,在推動中國社會制度文明化的進程中,前仆後繼所開展的一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革命運動。辛亥革命的成功,共和民主社會制度的確立,結束了自夏啟開始,一直延續了四千多年的社會公權私有的家天下,革新了社會公權公有的制度體系,為中華民族開闢了嶄新的歷史航程。這是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的歷代更迭所無法相比的。

二○○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正月初四),從親友任本命先生處借來《孫逸仙先生傳》(吳相湘編撰)一部,如獲至寶,喜出望外!因為在此之前(即元月二十七日),就曾夢想:若能寫一篇《現代聖賢孫中山》的文章,來紀念「辛亥革命成功一百週年」、「中華民國開國一百週年」,那該是何等有意義之事啊!借到這部書,使夢想變為現實,前進了一步。

一年後,即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三月十七), 又有幸從「漢唐書城」購得《孫中山全集》一套。太興奮,太高興!因為《孫中山全集》的購得,為寫紀念文章提供了史料保障。之後,又有幸獲得了羅剛先生編著的《中華民國國父實錄》一部,於是便下定決心,寫出這篇紀念性的文章來。這雖是一個非常幼稚的想法,但還是想試著去做一做。經反覆思考與琢磨,確定用《千古聖哲孫中山》作為篇名。

撰寫《千古聖哲孫中山》的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孫中山先生;認識孫中山先生;紀念孫中山先生;宣傳孫中山先生;使自己原來對孫先生的朦朧知覺,清晰化;對孫先生的敬仰,最大化。同時,想在此基礎上,對孫先生的一生,試著做個概括性的總結。當然,也深深自知,以自己上不了臺面的知識、學識水平,上不了臺面的寫作能力,想給一位立下「三不朽」功勳的超時代歷史偉人的一生,作概括、作總結、立小傳,簡直是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盲目舉動。用「不自量力」四個字,作為自畫像,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然而,儘管如此,而內心對於孫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終日不能釋懷,且產生一種衝動。故,懷著對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還是堅定地想試著做一做。自然,做成此事,了卻心願,也還是具備兩方面的有利條件的:一是可充分運用孫中山先生的存世文獻,一是可充分運用前輩們的研究成果。

數年以來,通過閱讀史料,閱讀文獻,閱讀前輩們的研究成果,深深感覺到,孫中山先生,一生輝煌,處處閃光。

一、孫中山先生通過對天下事、天下人、國家性質、政府行為的考察,將天下與人分為三類,將國家與政府分為兩種。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人們把人類社會的所有一切叫做天下,也叫做江山社稷,是一種權利財富,它與社會財富一樣,同樣存在「所有制」的問題。孫中山先生把「上下五千年」 的天下所有制分為三類:一曰公天下;二曰家天下;三曰黨天下。前一類,即公天下,既是古代的一種公平、文明的社會制度,更是現代一種文明的民主憲政制度;後兩類,即家天下與黨天下,則是一種野蠻的專制獨裁制度。

人為萬物之靈,是天下的主體,而人又是形形色色,天賦不一。孫中山將形形色色,天賦不一的人劃分為三類:一曰先知先覺;二曰後知後覺;三曰不知不覺。先生認為:先知先覺是發明家;後知後覺是宣傳家;不知不覺是實行家。此三種人,各有各的歷史作用,世界上缺一不可。孫先生提倡: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更主 張:先知先覺者絕不可運用自己的才智,為己謀私,欺詐他人。應當為天下人,尤其為不知不覺者謀平安,謀福祉。

不論哪種形式的天下,都有國家與政府。孫中山又將國家、政府各分為兩種:一曰民主國家;一曰專制國家。一是良政府;一是惡政府。

孫中山先生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推翻獨裁專制的惡政府,建立民主共和的良政府。

二、創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作為國民革命的思想指導與理論基礎,以此開展改天換地、翻轉乾坤的國民革命。建立了三皇所未有,五帝所不及的不世功勳。

三、喚醒沉睡、麻木的華夏同胞,號召大家醒起來,覺悟起來,推倒滿清,打破專制,解除奴隸地位,自己為自己謀幸福。

孫中山先生看到當時的四萬萬同胞處在滿清專制之下,總是說滿清皇恩浩蕩,深仁厚澤,毫不知道被滿清征服了二百多年,作了二百多年的奴隸,人人都是醉生夢死。所以先生大聲疾呼:「今天中國安危存亡,全在我們中國的國民睡還是醒。要醒起來,中國才能有望。大家要醒!醒!醒!醒!」

四、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是一位歷史的開創者,而不是歷史的因循守舊者。先生創立民國,為中華民族開創了一種數千年來從未有過的民主憲政新生活。

孫中山先生為同盟會制訂的這一政治綱領,因應世界潮流,順乎民心,合乎民意,一呼萬應,推翻腐朽的滿清政府二百六十餘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四千餘年來的皇權獨裁的帝國時代,創建起中華民國。把廣大民眾推上「皇帝」的寶座,自總統以至於百官群僚,皆為人民之公僕。

五、發動革命之初即向天下表明:我們進行的是平民革命,不是帝王革命,不是改朝換代。革命黨人不做皇帝,所以不會為爭奪帝位、不顧人民疾苦而進行戰爭。只是想將中華民族的國體、政體導向民主憲政而與世界同軌,以謀求國家的萬世太平。

六、告誡國人:政黨政治是民主憲政的基礎,所以政黨政治可謂民國之魂。政黨政治必具三大要素:符合民意的黨綱;高尚純潔的黨德;文明有節的黨爭。 只有政黨政治趨於成熟,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七、 「南京三月」,一手創建成一個完整無缺的中華民國,為求南北統一,為免戰火蔓延,為免生靈塗炭,毅然決然辭去開國大總統職務。世人讚之曰:「公以一手變天下如反掌,即以一手讓天下如敝屣,皆以為民也。」

八、視民主共和為生命。當袁世凱、張勳及其以後的軍閥們,顛覆民國,踐踏約法,破壞國會時,先生憤然高舉護法救國大旗,發動護法戰爭,為護法救國竭盡心力。直至生命最後一息,尚言不及私,惟「和平、奮鬥、救中國」一語,連誦數遍!而與世長辭。將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留與後人來完成。

孫中山,一個農家子弟,一介書生,一介平民。然而當他看清、看透天下大事(勢)之後,為救國救民,竟敢於面對龐大的滿清帝國,毅然決然舉旗「造反」,他的行動可謂是驚天動地!他這是書生造反,文人起兵,事實上他是無兵可起的。這使我們不能不思考先生的雄心、膽略、勇氣、魄力,究竟是從何而來?!思之再三,不得其解,使人不得不歸之於「天賦超凡」一語。

孫中山義旗一舉,天下景從,年長的、同齡的、年少的,有識之士,血性男兒,四面俊良,八方豪傑,無不樂意追隨先生左右,投身革命,為國出力。這是一種魅力,一種無形的巨大魅力。先生的巨大魅力源自何處?無他,人格高尚,道德純潔,光明磊落,至誠無息,革命目的至大至公而已。

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期間,開始閱讀中華典籍,研究中國歷史。在此過程中,深受良師益友何啟、胡禮垣的影響,他們共同認為:漢文經史諸書註疏繁瑣晦澀,十三經經漢儒宋學註疏之後,不僅未能表達原意,甚至多有乖誤。因此,探究歷史,必須要「研讀原典,直接古人」,這便成為他們的共識。

王韜是一位當時富有革命思想、才華出眾、精通英語的大學者,他與英華書院院長理雅各合作,將十三經譯為英文本並出版。他不為古人奴隸,註釋大都明快切實,顯豁精準。孫中山對這套中華典籍英譯本非常愛好,於是,精心研讀,貫通儒學。

綜觀孫中山先生一生,除其個人獨具的超凡天賦外,追尋先生的足跡,即可找到先生的道德本源——與孔子思想一脈相通的內在融合,並在此基礎之上另有新的發展。

在孫中山先生的視野裏,中國在古代,是世界上最為富有、最為強盛的國家。那時中國的強盛,是世界獨強,無人可與匹敵,不像十九、二十世紀歐美各國的強盛,乃是列強,而不是獨強!中國古代其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獨強,那是因為古人擁有一套完整而系統的修身治國的政治哲學理論,而且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付諸實踐。這套政治哲學理論,在外國的大政治家的著作裏還沒有見到,這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理論把一個人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道理講的是何等的透徹,何等的精準。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甚麼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中獨有的寶貝。中山先生認為,這種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的道理,本屬於道德的範圍,今天要把他放在知識範圍內來講,才是適當。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又稱為八綱,誠意,正心,修身,是修煉內裏功的要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煉外表功的綱要。一個人,尤其是從政者,首先必須要修煉好誠意、正心、修身的內功,然後才能夠修煉好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表智能。表裏功夫,同時修煉,才能成為社會有用之人,否則將會步入歧途邪道。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所共知:意不誠者則心必不正,心不正者則身必不修,身不修者則家必不齊,家不齊者則焉可治國?國不治者何可談平天下!孫中山先生一生行事,無不本於這一顛撲不破的人生哲理。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中多有論述,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後,很多人曾向孔子問仁,孔子並不作直接回答,總是啟發人們去自己思考、領悟仁的內涵。因為孔子認為,仁是每個人內心中與生俱來的一種美德,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只要你自己求仁,即可得仁。那麼究竟甚麼才是仁呢?孔子在《論語.雍也.如有章》中曾經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是孔子對仁的正面解答。

孔子仁的思想延伸到了孫中山,孫中山先生對於仁的思想,有了更為深刻、精闢的闡釋。孫中山先生說:

「仁與智不同,於何見之?所貴乎智者,在能明利害,故明哲保身,謂之智。仁則不問利害如何,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求仁得仁,斯無怨矣。仁與智之差別若 此,定義即由之而生。中國古來學者,言仁者不一而足。據餘所見,仁之定義,誠如唐韓愈所云『博愛之謂仁』,敢雲適當。博愛雲者,為公愛而非私愛,即如『天 下有饑者,由己饑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與夫愛父母妻子者有別。以其所愛在大,非婦人之仁可比,故謂之博愛。能博愛,即可謂之仁。

「仁之種類:
一、救世之仁,
二、救人之仁,
三、救國之仁。
仁之種類,有救世、救人、救國三者,其性質則皆為博愛。何謂救世?即宗教家之仁,如佛教、如耶穌教,皆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蓋其心以為感化眾人,乃其本職,因此而死,乃至光榮。此所謂捨身以救世,宗教家之仁也。何謂救人?即慈善家之仁,此乃以樂善好施為事,如寒者解衣衣之,饑者推食食之,抱定濟眾宗旨,無所吝惜,居於鄉,而鄉稱仁,居於邑,而邑稱仁。此謂捨財以救人,慈善家之仁也。何謂救國?即志士愛國之仁,與宗教家、慈善家同其心術,而異其目的, 專為國家出死力,犧牲生命,在所不計。故愛國心重者,其國必強,反是則弱。」(注)

很顯然,孫中山對於仁之學理的闡釋,有著明顯的發展。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解答深刻而精細的多。

由上述可見,孫中山先生道德、人格、情操的本源,無一不是植根於孔子思想、儒家學說之中。

孫中山既有來自儒家仁愛的情操,又有來自基督博愛的胸懷,這就鑄就了孫中山完美的道德與人格。再加上與生俱來的超凡天賦,如此才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三不朽的功勳。
何謂三不朽?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認為:「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孫中山先生,三不朽之歷史偉人也。其德、其功、其言,永駐後世仁者心中,靜心細品,味醇無窮。其豐功偉績,超凡勳業,常不在坊裏言傳之間,而是蘊涵於世人意會之中。現在若要用語言文字來作以表述,實在是太難太難太難!所以一個世紀以來,尚不曾見哪位學者做過此事。筆者不揣冒昧,想用「十二個字、三組詞語」為孫中山先生的三不朽權且做一概括,以此求教於資深學者與社會賢達。

立德: 天下為公
立功: 開創民國
立言: 三民主義

古人云:一字,一句,能除天下公患之言,則為不朽之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建國方略》、「五權憲法」等,皆為天下興利除患之言,為民眾啟智教化之語。其功在繼往,績在開來,自當傳誦千古,受益後人。

孫中山,一位千年不一見的超時代歷史偉人,無論你用甚麼樣的語言去敘述他,描寫他,刻畫他,都是蒼白無力的。孫中山一生,高山景行,何需刻畫!所以在撰寫 《千古聖哲孫中山》的過程中,只有充分運用先生的存世文獻,用先生的話語,先生的思想,先生的文章,先生的行動,來傳遞先生救國救民九死一生、百折不撓的坎坷歷程,來展現先生令人無限景仰的精神風采與高尚純潔的道德情操。

孫中山致力於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有一呼萬應風起雲湧之時,亦有山重水複艱難坎坷之日,於斯時也,先生從不氣餒,其毅力決心無不令人盪氣迴腸。先生在那艱難的歲月裏,也曾感慨萬端的說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而「真正的革命沒有失敗的道理」才是先生唯一的人生信念。筆者在撰寫的日子裏,反覆閱讀相關文獻,心靈極為震顫,以致數度淚下,幾為失聲。

在撰寫的過程中,除充分運用孫先生的存世文獻外,還充分運用了前輩們的研究成果,如吳相湘先生編撰的《孫逸仙先生傳》,羅剛先生編著的《中華民國國父實錄》。兩位前輩雖已作古,對兩位先生嚴謹治學而凝成的心血結晶,特致崇高敬意,並對兩位前輩,再致衷心感謝!
二○一一年,是辛亥革命成功一百週年,二○一二年,是中華民國開國一百週年,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特以此篇奉獻於孫中山先生及辛亥先賢們的在天之靈,以紀念先賢們三不朽的功勳。
寫完全篇,心願了卻,感到一陣輕鬆。全篇三十餘萬字。今付梓面世,敬請方家指教,以便補充、修訂。

袁定華 二○一○年十月十日

註:《孫中山全集》第六卷P22-23「在桂林對滇贛粵軍的演說」(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第2版)。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第三十四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紐英崙中華公所與波士頓台灣同鄉聯誼會訂於星期日(11月1日)下午2點至4點,在中華公所聯合舉辦「孫中山先生逝世90週年紀念電影及圖片展」。
  • 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日前出版新書《不朽的戰魂》,書中92歲參與抗日的前國防部主計局副局長張濟夏少將表示,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告無條件投降,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民國上下莫不歡欣鼓舞,三百萬國軍部隊奉令於各地待命,準備接受日軍投降。
  • 萬象陰霾打不開,紅羊劫運日相催。 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 國著名作家張海迪說「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 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就像每個人在成長中,難免會遇到 困難,不要因為自己做不好事而自暴自棄,反而要設法克服困難,從困難中逃脫。
  • 中國掀起集郵熱!現在有不少來台灣旅行的中國人,都會選擇港澳沒有的特殊紀念票,像是具有意義的孫中山、蔣中正和蔣宋美齡,以及近期101大樓郵票,都是主要收藏對象,而且每年都會有20%、30%的增值空間。
  • 中央銀行將於11月12日國父150歲誕辰紀念日,委請台灣銀行公開發售3萬8千枚「國父孫中山先生150歲誕辰紀念銀幣」。紀念銀幣鐫有面額100元,含銀1英兩,每1枚售價1,500元,採現場排隊方式辦理,每人每次限購1枚。
  • (大紀元記者林安波士頓報導)11月1日下午,紐英崙中華公所與波士頓台灣同鄉聯誼會假中華公所大廳舉辦了孫中山先生電影及圖片展會,以紀念孫中山逝世90週年。由於珍貴的影片、圖片得來不易,吸引了很多觀眾。放映結束時,全場安靜無聲,有人表示很受感動,腦子一片空白。
  • 金言:蔣經國帶給習近平的啟示
  • 自2013年10月由中共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下達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開始實施後,對三峽工程的安全問題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最近有國內學者發表文章,再解讀《安全條例》並分析認為三峽存在著令人擔憂的重大隱患。
  • 中華郵政公司紀念國父孫中山誕辰150週年,12日將發行紀念郵票1組2枚,其中一張圖案背景有國父的自傳墨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