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雨:那些熱播的宮廷劇背後的遐思

人氣 399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2月24日訊】最近,《羋月傳》熱播。由於前一部《甄嬛傳》好的口碑,引發了觀眾的高期望值,但似乎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開播以來,從服裝、化妝過於豔麗到劇情言情化、美化歷史原型人物等等詬病不斷。尤其是把劇中主人翁羋月的歷史原型——秦宣太后,這樣一位為謀權位誅殺惠文后等政敵,為鞏固權位與義渠王私通並最後誘殺義渠王,最終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后專權時代的具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搬上熒幕作為正面主角,讓不少查閱了歷史記載的觀眾表示難以接受。儘管如此,這些熱議也反映出此劇得到了電視觀眾的極大關注。

從題材來看,近幾年來,以女性視角拍攝的以女性作為第一主角、劇情中女主角同時被多位男性鍾情又具有過人的才智周旋於宮廷或政治角逐中的電視劇尤為受歡迎,比如《步步驚心》、《甄嬛傳》以及正在熱播的這部《羋月傳》都是這個模式。由此也可以看出,製片方正是用這個模式來抓住電視劇觀眾的主力——年輕的職業女性,滿足她們感情與事業方面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夢想與需求。

電視劇只是娛樂而已,如同致幻劑般,從中得到短暫的滿足後,當今的職業女性們仍然要面對現實中婚姻與事業的困惑。從上世紀中期開始的全面的女性意識的崛起,到今天中國絕大多數的女性進入社會成為職業女性,歷史的潮流把女性從傳統的家庭推到了似乎與男性平等的社會位置上。一方面,全社會都在為傑出的女性做出的成就歡欣鼓舞,另一方面,脆弱的家庭關係又把全社會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離婚率的不安的困惑中。而不穩定的家庭關係又帶來了一系列青少年家庭教育缺失而引發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青少年犯罪的問題。當這些青少年成年後又會重新陷入婚姻家庭關係處理不當的困惑中,從而引發新一輪的高離婚率的社會問題。

的確,現代女性都在面臨著來自於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職業女性既要承擔家庭事務,為人妻、為人母的責任不會因成為一個職業女性而減少,在社會中還會面臨著與男性同等的競爭壓力,以及和丈夫共同賺錢養家的責任。當然,換一個角度來說,男性亦然。值得慶倖的是,更多的男性也加入到家庭事務當中來,與伴侶共同承擔撫育和照顧子女的責任。

那麼,為甚麼現代的家庭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脆弱得多呢?要解決這個疑問,我們不得不對千百年來的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和今天社會的主流觀念做個對比,以此對我們今天所出現的問題做個檢討。

一提到女性解放前的歷史,我們總是在批評過去的男權社會把女性拴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的位置設定使女性失去了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的可能性。這種似乎要還女性權利、推崇女性的批評實際上從根本上否定了千百年來傳統女性對社會進步的作用和價值,恰恰是用男權觀點來貶低傳統女性所做出的貢獻:也就是在國家社會中建立起來的功業才是成就,才是值得頌揚的,才是成功的標準,而傳統家庭中女性承擔的相夫教子的工作一錢不值,只是丈夫子女取得成績的附屬品,而非奠定幸福穩定家庭必不可少的基礎。

《禮記·大學》中「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修身齊家是本,在先;治國是末,在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傳統女性恰恰是「齊家」的主要承擔者,維護和諧幸福的家庭就是對社會國家最基礎和關鍵的貢獻,傳統文化中「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就是說不能教育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其他人的是沒有的,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典故都是對傳統女性的肯定。歷代賢后名垂青史,只是鮮為當今世人所知罷了。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責任在當今的社會中已經越來越被弱化,甚至被否定,大多數女性認為在家相夫教子必定是黃臉婆,白白受了現代教育;男性一旦功成名就,就把同甘共苦的髮妻拋之腦後,或擁「二奶」,或新娶嬌妻⋯⋯家庭穩定似乎與事業成功毫無干係,家庭甚至不可避免地成為事業的犧牲品。

為了一味追求自我事業的成功,忙碌的職業男女們把自己在家中應該承擔的責任推卸給家政服務人員和學校的老師,最後造成家庭分崩離析、子女教育失敗的事例比比皆是。

所以從中華傳統文化中重新認識、肯定傳統社會的女性價值、充分尊重家庭主婦的社會地位和意義,職業男女們學會更靈活地轉換各自家庭與社會角色,共同承擔起中華傳統文化賦予我們的家庭責任,在當今追求平權的社會中,或許這才是一個解決中國以至世界紛繁的家庭矛盾和社會問題的辦法吧。#

責任編輯:李婧鋮

相關新聞
多家媒體批《甄嬛傳》 宮廷鬥爭劇腐蝕人心
美媒:中共當局禁播美劇有兩個目的
溥儀堂妹批《還珠》《甄嬛》歪曲歷史
清朝末代皇帝堂妹批大陸清宮劇歪曲歷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