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美國成長在中國 「衛星寶寶」回家難

人氣 2665

【大紀元2016年10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報導)鄭春曾經經歷過火災、洪水和地震。但是她說,這些都比不上她將襁褓中的兒女送回中國跟親戚一起住的艱難。

這位42歲的酒店服務員告訴「國家公共電台」:「這是我曾經承受的最大困苦。」

她的女兒喬伊斯和兒子傑伊都出生在波士頓。但是在他們出生後的第一年,他們被送回中國福建跟親戚一起住。喬伊斯跟姨媽住了四年多。

那時候,鄭春和丈夫住在波士頓中國城狹小的房間,跟陌生人一起共用廚房和廁所。她說他們在餐館長時間工作,最後攢夠了錢,才把孩子接回家。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劉辛迪告訴「國家公共電台」:「你任何時候去中餐館吃飯,餐館裡的某個人可能就有一個被送回中國的孩子。」 她說,沒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中國移民家庭把他們的寶寶送回中國撫養。

這促使她開始一項研究項目,聚焦於波士頓那些撫養「衛星寶寶」的中國移民。「衛星寶寶」是心理學家對那些離開原點、又回到原點的孩子的稱呼。

研究者說,南亞社區、非洲社區和加勒比移民社區都有類似的安排。中國移民的「衛星寶寶」通常在上學年齡回到美國。

當衛星寶寶上學

紐約市的教師和校長們說,這些孩子有時候表現出微妙的創傷跡象。

「他們總是環顧四週,看看誰跟他們在一起。」布魯克林176公立學校校長伊麗莎白‧考金告訴「國家公共電台」。「他們總是想知道他們在哪兒,誰在那裡保護他們。」

考金學校的職員說,有時候這些孩子可能做出推擠其他學生的行為來獲取關注,當然還有語言困難的問題。

社會服務的角色

波士頓中國城社區中心家庭社區參與項目主任姚悠悠告訴「國家公共電台」,她擔憂衛星寶寶和父母們沒有準備好在美國團聚。

「這種分離對於父母而言如此不堪重負。他們說,『我是父母。我愛你。你應該愛我。為什麼我們做不到?』但是孩子就是做不到。」姚悠悠說。她曾經組織父母諮詢班,為父母們提供「衛星寶寶」的諮詢。

類似的服務也存在於紐約。在法拉盛,李洛伊斯是這個事業的傳道者。她運行一個為華人服務的托兒項目。李說,衛星寶寶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生活,常常有一種複雜的情緒。

「他們很憤怒。」李說。「為什麼你把我送走?為什麼我的哥哥在這裡,而你把我送走?然後他們就產生隔閡。」

李說,更多的免費托兒計劃可以鼓勵家長把孩子早點從中國接回來,甚至阻止家長將孩子送回中國。李說,紐約市擴大學前班(pre-kindergarten)項目之後,她看到更多的孩子在四歲、而不是五歲被接回來。

不安和挫折

李的另外一個解決辦法是鼓勵孩子們討論他們的經歷。

在一個八九歲孩子的班上,當李詢問有多少孩子是「衛星寶寶」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舉起手。許多人對於痛苦的過渡時期有生動的回憶。他們用「不安」和「挫折」來形容他們對回到紐約的感受。

一個男孩說,他感到憤怒,因為「我的父母對我撒謊說他們會來中國看我」。另外一個孩子說,他感到挫折因為「我甚至不知道我的父母存在」,直到他下了飛機看到迎接他的父母。

許多孩子似乎理解,他們被送回中國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需要更多時間專心工作。這些父母常常在餐館或指甲店工作。

一個男孩說:「他們沒有足夠的錢撫養我們,在美國撫養我們。」

研究者認為,只要許多移民家庭無法獲得廉價的托兒服務,「衛星寶寶」現象就不會消失。#

责任编辑:高静

相關新聞
紐時﹕移民幼兒中國撫養 心理傷害大
美國亞裔聯盟舉辦2014亞裔兒童現狀峰會
布碌崙教師交流 華裔衛星寶寶受關注
暑期來臨 「衛星寶寶」又將被發射回中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