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美國亞裔聯盟舉辦2014亞裔兒童現狀峰會

亞裔移民人口增多 移民後代煩惱和衛星寶寶受關注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4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依瀾紐約報導)在美華裔移民有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但是作為移民的第二代或從小移民到美國的孩子來說,也面臨很多成長中的「煩惱」。近日,亞美聯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舉辦會議,討論了剛出版的「亞裔兒童狀態」(State of Asian American Children )報告,並邀請了社區領袖、學者、教育家等上百人參與。

華裔移民第二代「成長的煩惱」受關注

Wake Forest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江女士(Lisa Kiang)表示, 美國出生的華裔兒童,在自己作為美國人還是華人的問題上掙扎,在兩種文化間成長。雖然要積極地去適應,可孩子很有壓力。若能為孩子提供社會支持,並討論孩子存在的問題,會很有幫助。有的組織認為,這個問題應指向家庭與社區的層面,從整個社區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孩子需要改變的層面出發。

江女士在美國出生,以前居住地的華人不多,她經歷過被歧視的處境。不過,當她來到有很多華人的華盛頓後,情況有所改變。她認為這就體現了社會支持的重要性。江女士建議,移民兒童可以與理解自己處境的人聊天,緩解抑鬱的情緒。

Lisa Kiang(右一)與黃佩文(右二)參與了亞美聯盟舉辦的會議,會議討論了剛出版的「亞裔兒童狀態」報告。(王依瀾/大紀元)

黃佩文(Priscilla Huang)作為發言人出席了會議。她說,很多在美國出生的移民後代,或從小就移民到這裡的孩子,最後都不得不幫助父母做翻譯、申請住房保險、報稅等。「家庭的關係出現了變化,孩子擔當了『父母』的角色。我小時候就幫助母親讀信等等,因為那時母親英語不好。我對此很抗拒,為甚麼我非得這麼做?我覺得很尷尬。」她小時候住的社區華人不多,她已感覺到自己的不同。不過,隨著長大,她理解了母親,也理解了語言的重要性。

對於有相同處境的華裔兒童,黃佩文說,這個過程絕對很難,雖然不得不承擔這個責任,可是大家可以這麼想:「你有能力幫助自己的家人。」現在她為自己的父母驕傲,因為移民的生活太難了,想要成功很難,都從底層做起。

亞裔移民人口增多 「衛星寶寶」受關注

隨著移民人口增多,很多社會問題隨之浮出水面。很多移民家庭將3至6個月大嬰兒送回中國大陸撫養,在5、6歲左右再接回來,而孩子和父母之間也產生了很多問題。亨特大學(Hunter College)助理教授鄺錦文(Kenny Kwong)將其稱為「跨國際撫養」,又稱「衛星寶寶」(satellite children)。

鄺錦文在美國亞裔聯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3月27日舉辦的2014「亞裔兒童現狀」報告的會議上演講,他表示發現很多華人移民家庭有此現象,經過努力,他調查了紐約市的18戶華人家庭。

鄺錦文介紹,這些家庭中很多都是無證移民,收入低,而請人照顧孩子則花費過高,每月1千多元對他們不是小數目。同時,這些家庭工作時間長,沒時間照顧孩子,通常孩子在2歲前也不能送到看護中心。他們將孩子送給大陸的父母或親戚朋友照顧,每月給幾百元生活費。而由於沒身份或收入低,他們不能回大陸看孩子。而對於孩子,這幾年是很關鍵的生長期。

據鄺錦文研究報告,孩子回美後,感情上被拋棄,視父母為陌生人,常想念大陸的祖父母。同時孩子在大陸也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如亂扔東西等。由於英語不好,孩子上學也有挑戰,在學校也有一些典型行為,如吵鬧、淘氣、撒謊等。這些孩子還可能存在英語學習過程緩慢等問題。

另一方面,被調查的家庭大都在飯店工作,且父親的工作時間更久。由於孩子疏離,再加上父母不瞭解其個性,父母感情受到了傷害,管教孩子更導致精神和體力透支,或不相信保姆能照顧好孩子。有的父母也因此導致發脾氣,不斷憂慮等,分離後再團聚的家庭遇到了重重考驗。

如何幫助「衛星寶寶」適應新環境,與父母重建關係?鄺錦文建議父母多組織戶外與親子活動,建立關係,加強溝通。同時,鄺錦文告訴大紀元記者,仍會對此進一步研究,希望能幫助這些家庭。

(責任編輯:Aric che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