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節古建築見證香港史

人氣 15

【大紀元2016年10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韓憶蓮香港報導)第二屆香港文化節焦點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一連兩天在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舉行。除欣賞到客家功夫及舞麒麟表演外,昨日還舉行了香港傳統建築、木偶工作坊等,加深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識。

前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主席李仲明介紹說,傳統的房子只有一層高,受西方的影響才開始有2、3層。開埠前,香港聚居了不少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和水上人,因此現在香港市區內還可以看到不少觀音廟、天后廟、侯王廟以保平安。這些廟曾經都是座落在離海邊不遠的地方,經過填海,現在變成了市區部份。

清初,清政府為了阻止鄭成功反清復明,分別於順治18年(1661)及康熙3年(1664)兩度發出遷界令,要求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所有居民內遷30到50哩,其後再內遷30哩。

1669年,清政府頒佈復界令。大批潮州及客家人遷至新界等地,並建設了不少客家圍村及更樓,當中最著名的圍村包括錦田吉慶、上水圍及新蒲崗衙前圍村等。香港沙頭角、大埔一直到林村17條村、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也是客家村。

開埠初期,人們開始大量興建唐樓以解決居住問題,當中混合中式及西式建築風格,其中以灣仔的藍屋最為著名。

李仲明說,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構講求天人合一,表現了儒家的等級、長幼、尊卑的禮制思想,集儒、釋、道思想為一體。另外,傳統中國的屋頂桁架採用斗拱系統,有避震的效果,較能抵禦強風和地震。◇

責任編輯:李薇

 

相關新聞
香港古建築物改頭換面成旅遊酒店
香港舞麒麟重武德傳統  揚功夫文化
香港文化節承傳客家功夫
香港工權會請願設工殤紀念日及紀念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