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不老 還不能退休喔!

林文

人氣 1119

【大紀元2016年03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文綜合報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口老化,生產力下降促使經濟成長放緩,醫療費用和養老負擔是即將要面對的養老危機。人口老化對健康、醫療照護、經濟、教育、社會發展及福利等,產生全面性的衝擊與影響。未來要想在65歲退休,靠退休金來頤養天年,恐怕要早早規畫了。

人口老齡化最常用的指標是「老年撫養比」(old-age dependency ratio),是指65歲以上的人和20─64歲的人口數量之比。1914年瑞典平均壽命為58.2歲,2014年,增加到82.2年。1935年,美國預估65歲的人可能再活12.7年;2013年,預估65歲的人可能再活19.5年。這已經是各國的政治和經濟的問題,他們參考現況開發一套新的老年撫養比率,評估醫療成本、勞動力參與和養老金,稱為「經濟撫養比」。

1994年,65-69歲的美國男性有26.8%參與勞動;2014年,這個數字攀升至36.1%;預計2024年將達到40%。1994年,75─79歲參與勞動的僅有10%,預計2024年將達到17%。不光是美國,許多國家也一樣。2000年,英國65─69歲的男性勞動力參與率14.8%;2014年增為24.2%。以色列更高,由2000年的27.4%增為2014年的50.2%。年滿65歲要退休可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醫療成本

參考國際勞工組織使用65歲為分界點,已經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情勢。美國預測,從2013年至2030年,「老年撫養比」會增長61%。然而「經濟撫養比」(economic dependency ratios)僅僅增長3%,這清楚的表明成人勞動力的增加,遠不及醫療成本和養老金增加造成的負擔。

在日本,以傳統的醫療費用評估「老年撫養比」,從2013年到2030年,這個費用負擔預計將增加32%;如果只計算過去幾年生活費用來評估,負擔的增加只有14%。可見將來的醫療費用,影響會遠大於生活費用。

日本醫療採取介護保險制度,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資料顯示,介護保險有兩個發展趨勢:一、介護保險的保險費額,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主要原因是使用介護保險的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因而其財務負擔也不斷加重。二、民間介護機構,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有些介護老人安養機構,以人頭方式詐領保險費。如何有效管理老人安養機構,也將是一大考驗和負擔。

養老金

在一些歐洲國家,如瑞典、挪威和意大利的養老金支出,現在已經明訂要和國民的壽命有關聯,壽命持續增加,養老金很可能縮水。大多數發放養老金的國家中,都開始收集完整的資料,準備延後發放養老金的年齡。在美國,以前領退休金是65歲,現在是66,很快就會到67歲。在德國,領取全額退休金的年齡是65歲,將來要上升到67歲。

每個人當然都希望在65歲時領取全額的公共養老金,目前各國已經計算出一個更真實的比例,稱為「退休金成本撫養比」(pension cost dependency ratio),即採用在生活中增加的支出關係,去預期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和金額。這顯示各國對支付公共養老金的負擔,都預測可能會增長。

德國的「老年撫養比」,由2013年至2030年,預測會上升49%。「退休金成本撫養比」預測會上升26%。而且,到2030年的德國人,65歲可能還不會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為了支持在2030年的退休計畫,將來年輕的德國人可能將不得不支付49%的所得。相較於他們在2013年支付的所得,增加了26%。

65歲不老

研究表明,現在的老年人,比十年前有更好的認知能力,所以65歲還不算老。在英國,傳統的「老年撫養比」預計到2030年將增加33%,這是個很大的社會負擔。為了平衡支出,將來會提高領取養老金的門檻,讓「老年撫養比」只增加13%。所以,將來的老年人如果只靠公共養老金,生活可能會過得很辛苦。

日本老年人口快速老化,1995年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已高達1,480萬人(占總人口14%),很早就進入老化人口國家。

日本的老年人因為養老金引發的犯罪,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日本政府2014年公布的《犯罪白皮書》表明,老年人的暴行、傷害等粗暴犯罪行為快速增加,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老年人暴行罪在近23年期間增加近71倍,傷害罪則增加了12.4倍,涉嫌殺人的也增加了近3.4倍,而在此期間,老年人口僅增加了近2.1倍,可見老年人犯罪速增。此外,貧困人群的自殺率達到普通人2倍以上。

研究發現,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病為:癌症、高血壓、白內障、心臟病、糖尿病、胃潰瘍或胃病、骨質疏鬆、關節炎或風濕症等。而老年人最需要關注的基本項目是:缺乏運動、攝食蔬果份量不足、口腔健康、吸菸和心理健康。#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研究:從小學第二語言可防老年癡呆症
管理拾穗:退休後的生活哲學
人口老化加劇 加州推動退休保障
劉植榮:壽命延長就一定要延遲退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