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專欄

【阮公子品酒乾坤】加BC Wine Appellation Task Group帶來新希望

【大紀元2016年03月27日訊】加拿大BC省的葡萄酒業在八十年代才開始成形,再進一步的成長是必須階段,自然難免地處於評審往昔、衡量今日及策劃將來的關鍵軸心點。為業界的長遠效益,隨之而來的,自然是面對成與敗背後的因由,作出修訂方案,進行適當的改革行動。

作出修訂,進行改革,本來便是任何工商,甚至政務機構成功路上的步伐之一。在全球的經濟商貿溝通在高速地改變的今天,不適應著去改變的話,只好在原地踏步,漸被淘汰出局。能適時地去作出有關的改更,也是能者的能力和份量。國際酒業亦一樣。向來堅決保存傳統文化,歷史與家庭作業藍本的舊世界釀酒國尤甚,他們現今不能不面對的,是在高速滑行的時代與傳統的衝擊下,進行有效的改變。問題是,在歷史傳統和趨勢潮湧的矛盾下,什麼是合適的改變?如何履行之?

一個名叫 「BC Wine Appellation Task Group」的新組織是積極地面對以上挑戰的根基。以穩固及增長BC省酒業為大前題,此組織的工作是深入了解和商討、動議與策劃一份有效的長遠修改計劃。

方案之一:提升BC酒釀的品質、增強消費者對BC出品的信心。每一瓶印著「BC酒釀」的酒瓶裡,必須是100%的BC釀造;即是說,由葡萄種植至入樽,全部都在本省進行。任何消費者,只要看見「BC酒釀」字眼,便知道這是真正在BC的出品!

方案之二:將葡萄產地與釀酒區顯明。為了讓消費者明確地認識每一瓶酒釀來自在BC那一個區域;包括「分區」(subdivision)的名字,必須進行有計劃的推廣宣傳工作。

除了奧谷( Okanagan Valley),詩苗卡敏( Similkameen Valley)、菲沙河谷 (Fraser Valley),溫哥華島( Vancouver Island)和告夫群島( Gulf Islands)外,已有四個新釀酒區的成立:湯臣河谷( Thompson Valley)、舒士域( Shuswap)、尼路峽—裡籐 (Lillooet-Litton )及酷田裡( Kootenays)。讓消費者認識和知道這些釀酒區其實非常重要,道理簡單得很,那是對酒釀建立感情的源頭。知道出產地,對那兒有好印象,有了認同,相帶對BC產整體的釀酒事業亦留上了心。法國的波都、意大利的瑞芬奴(Ruffino)、加洲的納柏谷,便是好例子。

任何改變都不其然地引起不願也不肯更改、猶疑不決等負面反應,因不知道猜不透的情況而引起惶恐是自然的反應。規例多有繁、陋洞有沒有、處理公平否……各有各的觀點與角度,當然都是在第一時間須要澄清擺平的。反過來說,出現這些質疑是肯參與的表示,發出疑點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明白有關人士的擔憂,清楚各人的觀點與角度,不就是尋求答案的台階!業中人始終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樣地,BC酒業本身的地理條件、文化歷史、觀點價值等亦同樣重要。

可喜的是,該組織對以上的情況非常重視,也有深入的了解,明顯地把握了樞紐,策劃藍圖,已得到有關人士的支持與鼓勵,行動已在即。當業界和有關機構有了共識,協得同一目標,BC省酒業的未來將會明亮得多。◇

文:阮公子

責任編輯: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