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昭:神舞動之美兮,燦爾光華

——觀2017年神韻演出

人氣 197

【大紀元2017年01月27日訊】今年神韻到來之前的幾天,我已然在YouTube上看到神韻的廣告,當廣告講解到「go odness always prevail」(正義總會勝出)時,畫面打出去年康熙戰鰲拜的節目。少年天子身著龍袍,那般明黃鮮豔。這一句卻在一瞬之間使我淚下。這樣簡單的道理,在混沌中卻偏偏有無數人難得看清。觀看神韻,正是能讓人看清原本簡單的道理,而相信始終如一的正義和善良。

待我終於看到今年的演出,我則更加堅信這種力量。大幕初開,一個有如洪鐘雷鳴的聲音響起:「入三界,救度眾生!」創世主如此嚴肅而又如此慈悲。眾神聽受召喚,從四海八荒跟隨主佛下世,開創五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神韻的節目將詩詞、文化、舞蹈、歷史融而為一,豐富而精煉地展現了這一古老文明。拿舞蹈《仙蓮》來說,我首先傾倒於男主持人唐瑞用中文字正腔圓朗誦的古詩:「娉婷花含露,風動暗香來。佛主施妙手,萬朵淨蓮開。」大幕掀起,雲霧繚繞中,萬朵淨蓮陡然盛開,似有氤氳清芬,裊裊襲來。朵朵蓮華,意態高潔、見之忘俗,真乃「浩氣清英,仙才卓犖,下土難分別。」蓮花亦是佛家的仙花,以蓮的花姿展現仙子們的儀態,更顯佛門的聖潔莊寧。

舞蹈家們融情於景,民族舞的韻味詮釋得淋漓盡致。彝族舞的木琴伴奏清亮悅耳,空闊疏朗如幽谷中的花木。姑娘們彩裙環繞,顧盼生姿。

藏鼓舞中的鼓聲鏗鏘雄壯,激昂、剛勁、 震撼人心。舞蹈家們豪氣干雲、翻騰跳躍,隊形隨著鼓聲變幻,姿彩紛呈。他們身體後仰聳動雙肩的動作肖極藏族男性仰首禱天、俯首跪地的姿態。而這正是我最感佩的部分,他們能這般真實地展現出所表演民族的風貌和文化風味,最佳地把個中神韻融於舞蹈和表演中。

《黃花仙秀》則是許多觀眾們的最愛。大幕拉開,綠葉黃花的色彩細膩鮮亮。大幅的波浪湧起,「花朵們」時聚時散,時而旋轉、時而翻騰,時而圍成層層疊疊的花蕾隨微風輕動,時而排成列狀的花畦翻湧著盛開,直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

《手絹舞》中紅和綠的搭配,竟使那翠色是那樣鮮豔欲滴,使拋接手絹的高難度動作也平添了喜氣和親切。

我也逐漸領會神韻音樂之妙。《古吏壯志》裡國軍將領出場的那段獨舞,琵琶聲脆亮地響起:樂起收撥當中,四弦一聲如裂帛。錚錚如金石玉音,嘈嘈如風沙鐵馬。一夢回漢唐,軍士們矯健有力的翻騰振奮著所有觀眾的心。中間的一段翻轉表演,號角齊鳴,國軍將領也受到鼓舞,隨之在兵士們環繞中激昂起舞。那號角湧動著每個華夏兒女的淚和血液:重整山河!重整山河!那是日寇侵華、國土分裂的時代,所有軍民最真切的呼喚。而今日,神州大地被共產幽靈盤踞已達六十餘載,當今的中國人是否也能鼓起同樣的勇氣,從精神上覺醒,恢復文明、重整山河?

表現法輪功學員遭受迫害的節目,則更加直觀地體現了中華大地現今正在遭受的屈辱和災難。交響樂磅礴渾厚,高潮部分長號的鳴響叫我忍不住淚泫。小提琴和二胡則分別展現襁褓嬰兒和雨中孤女的悲情,如泣如訴。當風雨過後、神佛降臨之時,腦海裡陡然打進兩句古詩:「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原來還有此解!前一秒尚是中共邪惡之鷹犬匍匐,「黑雲壓城城欲摧」;下一刻,佛光普照,遍地光明,「甲光向日金鱗開」。

二胡曲是民族音樂,多以悲音為主,若聽久了就覺生澀;鋼琴曲則如流水,雖流暢優婉,若一味自然流暢也嫌單調。「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二者相合,恰是「文質彬彬」:鋼琴的流暢優美補足在二胡的間隙,又襯托出二胡的悲婉。中間一段跳音連綴起的鋼琴快板,接引著二胡的跳弓華彩,那般溫暖地籠罩在人的心間,彷彿翩翩而起的淺藍色舞裙上的朵朵桃花,和照耀在躍動指縫間的陽光點點,又如黃鸝在早春嫩綠的枝頭啁啾。

女高音歌唱家耿皓藍的獨唱磅礴大氣,又似蘊含著細水流深。她著藍色禮服,正氣浩然地站在舞台正中,用天籟之聲喚醒迷失的人群。耿皓藍在「品味」雜誌採訪中談到:「一個音樂家想要有更高的成就,道德修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在臺下活得虛偽做作,那麼你在臺上不可能表現出真誠。如果你在臺上表現出的都是真摯和純淨,那麼你的歌聲就能打動聽眾。」誠然,神韻的藝術家們是真正擔得起「德藝雙馨」這四個字的。

神韻演出的許多節目中出現的佛道神形象,體現出的世事無常、求仙問道的想往,以及古人的修煉故事等,都是對中華神傳文化博大內涵的展現。可悲的是,一貫以破壞傳統、毀佛滅道為能事的共產黨自然不能容忍神韻這真正復興傳統價值觀的演出在中國大陸上演。今日我於異國展望故土,深盼有一日,神韻藝術團能去中國,以解馬列邪說之鴆,以復華夏文明之興,以慰千千萬萬渴求正義和善良的中國人民之所願所思。#

責任編輯:趙元

 

 

相關新聞
公司老闆:人們都應該來看神韻演出
美國大急流城藝術界盛讚神韻「藝術盛宴」
神韻佛州連兩場爆滿 郡長:絕不容錯過
「被精彩的舞蹈和神韻的能量驚呆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