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然:感知神明和信仰

人氣 283

【大紀元2017年01月06日訊】對神的信仰是體面的

一位鄰居,出國前是大陸高校的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十年前去北歐做博士後。剛到歐洲她就驚訝地發現,大街小巷到處是漂亮的教堂。她驚訝的原因是,她發現這些教堂並不是被圈出來給遊人賣票以供觀賞的歷史遺址,而是正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真實的組成部分。在教堂進進出出的人群中,她還詫異地認出了所在大學的校長教授之類的權威和學術專家。在這之前,她一直覺得,信神、與宗教沾邊的人若非老弱病殘,就是愚昧無知,要麼極可能精神空虛,無所寄託,需要虛幻的慰籍,以擺脫現實的悲慘境遇。但眼前親眼所見的是,這些拖兒挈女的善男信女們,穿帶整齊,舉止文雅,不但毫無潦倒落魄之意,許多人還有非常好的收入和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

信神的人,原來可以是很體面的!在西方社會,信神並不是件丟臉的事,滿大街的教堂普遍對神明的敬仰,並未妨礙這些歐美國家成為世界首富和最具吸引力的國度。這令我這位受大陸無神論教育的鄰居觸動很大。

尊重對神明信仰是現代國家民生的一部分

其實對到西方生活的許多大陸人來說,多少有相似的經歷。從歐洲,到澳洲,再到北美,上述景象司空見慣,對神明的信仰在現代西方民主社會可以說占很重的分量,屬於百姓民生的一個組成部分。

對西方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民主國家絕大部分百姓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活動,去相對固定的宗教場所。信仰團體的勢力有時還很大,這些民主國家對宗教信仰團體的政策還非常慷慨,不僅提供許多福利、財稅的傾斜政策,如大額度的免稅,甚至還有許多鼓勵自由發展的規定,如允許它們自由籌款、興辦各類學校、組建社會團體、組織各種互助救濟專案、資助學術研究等等。幾乎所有西方民主國家,都為信仰團體提供廣闊的社會活動空間和獨立行動的自由。許多宗教的重大節日,是舉國慶祝的法定節日,如耶誕節、復活節等。可以說宗教活動,已成為西方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新總統即將赴任了。在過去的總統就職典禮上,通常有一個宗教意味很強的做法:新總統在眾目之下,手按《聖經》向上帝發誓,保證要做個好總統,祈願上帝保佑美國。雖然對很多大陸人而言,這簡直是面對全世界,「公然搞迷信活動」。但顯然,美國的國家領導人在上帝面前還是謙卑的,這種政治儀式似乎向公眾表明:政治強人要掌權也要和上帝正式報告一下,然後才具有權力的合法性。國家執政黨的領袖是要請求上帝保佑的!

在民主國家,信神、敬神、讚美神明,尊重不同族裔對自己神明的敬仰,是西方社會公共生活的常態,至於人們是否發自內心信神,遵循神明的教誨有多少,每個人理解有差異、程度也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民眾不會因為自己有對神明的敬畏,而感到羞愧和自卑;信神的人可以是各社會階層、各行各業、各黨派的成員,執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神的信仰之間有衝突時,不需要「服從黨的理論指導」。可以說,尊重百姓對神明的敬仰、提供民眾敬神的條件,是西方現代民主世界的一個基本社會特徵。

中國人在重新認識神佛

其實,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中國人也是非常敬重神明的,儘管由於民族不同,東方的神明長相、穿戴和西方的神不一樣,但對神明的敬仰同樣貫穿了百姓千百年來衣食住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到近幾十年中共掌權以來,因系統的洗腦和對傳統文化的破壞,才使許多中國人把神佛與所謂封建迷信、愚昧落後聯繫起來的。但這種情況在近來似乎有所變化,各種機緣正在促使中國人重新正面理解神佛及其深邃宏大的智慧。

二零一五年底,大陸喉舌媒體CCTV做了一個《神佛與科學》的節目,請科學家和官方的佛教研究人員來談論因果的真實性和佛教的科學性問題,試圖傳遞給公眾的觀念是佛教並非「迷信、消極和不科學」。儘管被訪談物件對神佛的理解和層次有差異,但相較幾十年官方意識形態的論調而言,這似乎是大陸高層對神佛智慧重新認識和解讀的一個階段性標記。角度是破天荒的,但一個令人感慨的事實是:無論無神論的口水和唾沫如何抹黑、詆毀,神佛的智慧並不會因此而被淹沒。

其實,中國民間對神佛的重新認識是更早時候就開始了。

上溯到文革後期,儘管那時極左思潮還極盛,但民間悄然興起的氣功熱,就是對中國古老的修煉文化的重新認識,這些代代相傳的修行方法幾乎都建立在佛家和道家的理念上,對神佛有深刻的認識。其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氣功熱中,上千種功派風行大陸,修習者身上所出現的神奇現象和令人稱奇的特異功能層出不窮,大量祛病健身的案例,更使中國廣大民眾意識到:這些根植於中華幾千年儒佛道的神佛文化理念傳統,在教化人心、淨化心靈、啟迪人的智慧上,具有非凡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一種基於佛家理念的更令人矚目的修煉方法悄然興起,並在中華大地上快速傳播,在短短幾年內,就達到上億的修習者。這就是其後受到中共殘酷迫害打壓的法輪功。

無論中共官方如何抹黑,在法輪功修煉者看來,法輪大法是佛家的高德大法,遵循其原理修煉心性,鍛煉身體,他們可以在極端的時間內,獲得身體的健康和內心的平和。法輪功也因此在民間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但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法輪功學員在中共瘋狂打壓下,表現出來的勇敢和堅守,還有他們理性和平的精神風貌,令世人對法輪大法所傳遞出的內在力量由衷感佩。

世人看到,在受到中共國家暴力機器做後盾的迫害下,法輪功修習者冒著被綁架、洗腦、酷刑,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險下,在近二十年的反迫害中,其強大的民眾基礎日益顯現。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在長期反迫害中,持續不斷地向民眾講述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甚至開始向國家法律機構提出申訴,起訴迫害元兇、中共前黨魁江澤民。世界各國的修煉者還辦起了報紙雜誌、電視、網路和各種媒體,他們傳播真相和反迫害的聲音與能力快速擴大。同時,法輪功修煉群體還持續地整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著書立說,弘揚華夏古典文明的精髓;在社會交往中,也活躍著他們的身影。他們和民眾、政要、各社會團體廣結善緣,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理解和支持。修煉佛法的法輪功學員的作為以及他們取得的成就成為當今世界最燦爛的文化風景線。

時至今日,結束對法輪功的迫害、法辦迫害元兇的訴求正成為廣泛的認同,明眼人都意識到,中國乃至世界格局都處於巨大變革的前夜。修佛修道的法輪功學員在持續努力和呼籲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正對世界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法輪功和他的修煉者的能力與表現出的善的力量,將激發著有識之士重新思考信仰、神佛與人之間真正的關係,啟發人們深入探討神明對人的關懷與啟悟。

神明的智慧貫穿古今中外

其實,帶著有神論的方法論視角,人們會領悟這樣一個道理,從人類有記憶的文明開始,神佛就一直在眷顧人,看護人,啟悟人。東方和西方的歷史,其實都是神明在人中進進出出的歷史。神明的智慧貫穿古今中外。

自古迄今,幾乎所有最傑出、最有智慧的人,都在試圖領會神明的深邃。拿近代西方世界來說,許多最傑出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都是虔誠的神的信徒。牛頓曾無數次表達對上帝的敬仰與謙卑,他畢生都在研究神,並證明神的偉大。愛因斯坦在他晚年的潛心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心得是:未來唯一有可能取代科學的是佛法。感知神明的智慧同樣需要智慧。從這個角度看,這也是祖輩們,乃至現代化的國家,上至總統,下至庶人,對神明表達敬仰的許多原因之一。

東西方傳統文化其實貫穿了一個核心內涵:修行向善,修德養生;敬仰神明、謹守神明教諭的人,能擺脫紅塵苦海,生命最終有一個美好的去處。

在東、西方宗教的經典和有關神明的傳說中,還指向一個重大的事件,那就是:有一個時期,人們受邪魔蠱惑,在心理上逐漸淡忘神明,甚至敢褻瀆神明,這時人類將面臨大劫難,在生靈被選擇和淘汰前夕,神明會降臨人世,以人身人言開示宇宙大法,雖歷經磨難,但最終戰勝邪魔。屆時,善心猶存的眾生得到救度,那將是人類得救的萬古機緣。惡人受到天譴,再無得救的機會。釋迦摩尼佛告訴弟子時說,這是末法末劫時期,屆時來救度世人的是未來佛,稱轉輪聖王,也稱彌勒;《聖經》中稱這位救世主是彌賽亞或者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其他民族的宗教和民間傳說,都有類似的描述。

如果歷史上這些傳說都真的,那麼,當神佛真的來臨時,可一定要抓住這千古機緣,不能錯過神明的眷顧。

願神佛賜你慧眼

可神明長什麼樣,神佛真的來到你我身邊的時候,我們怎麼才能認出來呢?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鄰居多年前一直有這個疑問。不過現在對這個問題,她已經找到答案了,她認為:法輪功學員就是神佛的使者。

她在海外試圖尋找宗教和信仰的相關問題的答案時,她注意到各個城市活躍的法輪功學員的身影。她和他們交談,並在法輪功學員辦的明慧網、大紀元等網站上去研讀有關法輪功創始人的著作,還有世界各地法輪功學員的文章,她的心豁然開朗。這些法輪功學員在你我之間,他們用人身示人,用人言勸善,用他們的和平理智與善良,説明世人認識神佛,瞭解佛法的無邊智慧。她意識到,無論現在的人是否願意,也不論他們是否相信,神佛已經來到人間。那街頭遞過真相傳單的老奶奶,景點微笑著打招呼並告訴你「三退保平安」的小姑娘,或者是邀請你在制止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請願書上簽名的大學生,或者那些寫出一篇篇精彩文章,卻未曾謀面的作者等等,他們都可能是幫助世人和神佛續上緣分的牽線人。

我這位鄰居意識到,她和同時代的人正無比幸運地處在新舊交替的一個珍貴時代。她有一個發自心底地希望,那就是:當今的世人,尤其是中國人,都能有一雙慧眼,能看到法輪功學員發自心底的善願,也希望有緣的人都能感受到神佛使者注視的目光。

――轉自新紀元週刊《自由評論》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孟醒:以史為鑑 信仰迫害中的重大抉擇
李天笑:堅守信仰 迎接結束迫害的輝煌
石銘:迎接法律回歸正義的春天
【美東南隨筆】舉頭三尺有神明 千真萬確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