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身高173公分的他 用6個月時間學會灌籃

【大紀元2017年11月26日訊】籃球是一項相當普及的運動,「灌籃」這件事情也幾乎是所有男孩的夢想。然而能不能成功地灌籃,身高似乎不見得是最關鍵的因素:YouTube用戶RoadTo是個身高才173公分的男孩,但憑著自己的決心和毅力,經過6個月終於成功將球灌進籃框了!

他也把整段為了灌籃所做的努力嘗試剪成一部影片,快來看看這驚人的蛻變吧!

他一開始連籃框都摸不到,但在訓練3週之後就能碰到框了。

能夠成功摸框之後,他便開始嘗試要將籃球灌進籃框,但一直無法順利成功。

他在第4-8週也都在練習可以用手夠到籃框。(視頻截圖/大紀元合成)

於是,他嘗試用小顆的籃球,習慣了以後再換回正常尺寸的籃球,最後終於成功地達到目標了!

男孩的訓練遇到了瓶頸,於是把球換成了小的。(視頻截圖/大紀元合成)
從第19週開始,他開始加強訓練。(視頻截圖/大紀元合成)
他的技術越來越嫻熟。進步大的驚人。(視頻截圖/大紀元合成)

沒有什麼事情比男孩追求灌籃夢想更熱血的了。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有時候,就是會讓你突破原有的限界!

▼ 相關影片(來源:YouTube,如遭移除請見諒)

——轉自網絡

責任編輯:蘇明真

忍到最後一刻就是勝利者

 

成語典故(柚子/大紀元)

成語「功虧一簣」是說,一個人就算很努力地做一件事、已經快要成功,但如果沒有堅持到最後就放棄了,即使只差一小步,也沒達到目標,等於白做,很可惜。「簣」是一種竹製裝土的筐子。

孟子說:「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古代一仞是七尺,「為山九仞」是比喻建造一座很高的山。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想要有所作為,就像挖井一樣。就算已經挖到九仞那麼深了,如果因為還沒挖到水就放棄了,無論已經下了多少功夫、挖了多深的井,也是「功虧一簣」,仍是一口廢井。

這些古代聖賢的格言錦句,大可以應用到一個人一生成功與否,小也可運用在日常生活上。比如,我們背英文單字,也像挖井一樣。每天背一點、每天背一點,雖然感覺好像背過又忘了,可是每背一個單字,就是在井中挖掉了一些泥土。挖了那麼久,好像還是看不到一點水的影子;背了那麼久的單字,好像背了又忘,記得的沒幾個。

可是,累積到一定程度,你所有「忘掉」的單字都會自己回來;就像挖井最後挖到井水之後,水就源源不斷地上來了。只要堅持下去,一切的辛苦絕不會白廢。相反,你如果沒有持續下去,「忘掉」的單字就如石沉大海,背也是白背。就像一口沒挖到水就放棄的井一樣,無論挖得再深,也只是一口廢井。

我記得,我們以前參加聯考也是一樣。有很多同學考試出來的成績出乎意料之外,跟預期的成績差很多。有的人明明國中三年成績應該可以考上第一志願,卻掉到了五六志願;有的人成績都不太能上前三志願,卻考上了北一女。

結果發現決定性的關鍵,都在最後衝刺的那一個月。最後那個月大家已經畢業了,考生都放牛吃草,回家靠自己。這時候考驗的就是真功夫了:誰能在沒人管、沒人逼的情況下,坐在書桌前忍到最後一刻,誰就是勝利者。

這個時候,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成績已經很好了,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可以放鬆一下。這一鬆懈下來,那就真是「功虧一簣」,三年的努力毀於一旦。在以前那個「一試定終生」的年代,真的就因為最後那一小步,慘遭滑鐵盧;除非第二年再重考一次,但是,用一年換一個月的時間、辛苦、壓力,實在很不值得。

而那些突然考好的,都是在這個月拼命衝刺、堅持到底的學生。在他們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專心、恆心、毅力、意志力是導致他們成功的關鍵。

講了這麼多,到底「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這句成語是怎麼來的?

是孔子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論語‧子罕》)嗎?不是。還是從愚公移山的故事來的?也不是。

這句成語的起源竟然是來自幾隻「獒犬」。獒犬和堆山有什麼關係?我們現在就來看看:

一個統一四方天下的聖君,身旁必有時時忠言的賢臣;不然,即使已經建功立業,也很可能因為一點小事而「功虧一簣」。

周武王討伐暴君紂王,滅掉商朝後,天下安定,聲威遠播。中原四方的蠻夷都來進貢。當時,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幾隻旅國土產的「獒犬」——說到這個獒犬,就讓人想到前陣子有個新聞:一個陝西富婆,花了人民幣400萬元(近台幣2000萬)買了一隻西藏獒犬,還派了三十輛賓士接機。所以,我們實在不難想像,當周武王的大臣召公看到這幾隻雄糾糾、氣昂昂的獒犬,會是怎樣的憂心忡忡了。

他趕快勸戒周武王:要繼續重德行善,千萬不要玩物喪志。要珍惜重用賢能,把心用在安定國家、保護人民上,不要把心用在奇珍異獸上。如果不注意生活上的小細節,大王可能會因此受到連累。就像堆積一座高山,已經堆到九仞,只差一竹筐就堆成了,卻在這個節骨眼上放棄,沒有繼續堆下去,因此前功盡棄,實在太可惜了。

這個故事見於《尚書‧旅獒》,是成語「功虧一簣」的來歷。

——轉載自網絡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