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陸蟹保育年引5千觀光客 活化漁港村落

圖為抱卵的毛足圓軸蟹。(墾管處提供)

人氣: 806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7年12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北報導)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與陸蟹棲地交匯,當地居民與陸蟹相處數十多載。近年隨著保育意識興起,村民致力於維護各個陸蟹物種,同時為推廣保育觀念,與鵬管處、海生館合作規劃陸蟹保育遊程,粗估每年帶來5千名觀光客。村長楊秀蘭說,這不僅帶來商機,同時讓社區更有向心力,讓村落活了起來。

港口村可見到20多種陸蟹,當地自2012年起規劃陸蟹生態遊程,每年5~10月期間開放,行程晚間7時出發至10時結束共2個小時,價格300元不等,並由當地村民負責導覽解說。楊秀蘭說,粗估今年至少吸引5千人參與行程,這些人潮也刺激當地經濟發展,包括當地的港口茶、餐廳,2017年至10月總營業額已超過2百萬元。她也說,不過10月起他們會休園,原因是10月之後,必須讓陸蟹休養生息,來年的春夏之間才會再對民眾開放。

目前當地導覽員共有超過20名,老中青三代等族群皆有。楊秀蘭說,當地是老化現象很嚴重的社區,原先只有幾名爺爺奶奶加入導覽解說,但現在越來越多居民加入,希望一同推廣保育觀念。但是他們不鼓勵鮭魚返鄉,希望年輕人如果在外地有好發展還是先留在外地,因為陸蟹保育行程不是天天都有,但他們還是希望在地村民可以加入推廣。

生態旅遊。(屏東縣滿州鄉港口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而通過對陸蟹的保育,當地長者們也變得更有活力。楊秀蘭說,過去爺爺奶奶們還沒有認識陸蟹保育的重要性之前,其實覺得陸蟹不足為奇,但現在如果見到盜獵者也會主動通報鵬管處,如果看到稀有的陸蟹物種,也會趕緊與研究人員聯絡,可見村民的保育觀念已被築起。

陸蟹。(屏東縣滿州鄉港口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我覺得整個村落變得更有向心力」,楊秀蘭說,陸蟹行程帶來的額外收入,幾乎都會回饋給村裡,包括舉辦生日會、重陽節與年節發敬老津貼,這些長者的子女多數在外地打拼,通過這些活動可已感受到鄰里之間的溫暖,現在長者們都以港口村民為榮,「我覺得因為陸蟹讓我們社區居民間的聯結變得更加密切。」

滿州鄉為村裡的長者慶生。(屏東縣滿州鄉港口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陸蟹保育行程最大的客群是親子客群,楊秀蘭說,從中也看到家長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教導下一代愛護環境,「像我們當地也有許多寄居蟹,很多遊客回家後,在海產店吃了螺類之後,會把貝殼回寄給我們,我們這裡寄居蟹的殼很多都是他們寄來的。」

生態路廊保護陸蟹 台公路總局2018年擴大辦理

台灣多條公路切割原生物種棲地,這些物種穿越公路時常遭到「路殺」。交通部公路總局2017年規劃建置多條生態路廊,包括已在台26線香蕉灣路段試辦陸蟹保育措施。公路總局說,2018年預計擴大辦理生態路廊,最長增至2公里同時增設與改建箱涵,讓陸蟹行走更加便利。

台26線香蕉灣被稱為陸蟹的「天堂樂園」,公路總局說,據陸蟹研究學者劉烘昌於2009與2010兩年的調查,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共調查到39種陸蟹,其中台26線39.5k至41.5k(香蕉灣)路段一公頃面積內高達20幾種陸蟹,是世界上最高歧異度的陸蟹組成區域。

這些陸蟹通常會在每年農曆7月至9月的月圓3天到海邊產卵,每隻母陸蟹抱卵約10萬餘顆,若穿越馬路時遭車輛壓成蟹餅,一次死亡的可能是上萬條生命。公路總局為減少路殺發生的機率,2017年8月起已在香蕉灣路段進行交通管制,採四線道縮減為二線道管制措施,管制時段內每間隔10分鐘全面封閉道路10分鐘,開放通行時再由工務車為前導車控制通行車速為30公里/小時以下,讓陸蟹媽媽能安全穿越道路。

公路總局說,他們也與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合作,8月起在香蕉灣路段設置生態路廊,辦理方式是以箱涵當作蟹道,在箱涵上鋪設100公尺的帆布圍牆,利用陸蟹喜好攀爬粗面道路的特性,以麻繩引導陸蟹到海邊產卵,同時在蟹道內架設攝影設備,供研究人員觀察。他們說,已將陸蟹路殺率由2016年7.5%降到2017年1.5%。

不過負責建置陸蟹廊道的公路總局楓港工務段副段長鄭敏華說,起先他們在當地建置陸蟹廊道時收到當地居民不小的反對聲,部分居民有食用陸蟹的習慣,認為陸蟹不需要特別保護,另外也覺得交管影響他們進出,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鄭敏華說,不過隨著陸蟹保育團體主動加入保護陸蟹,以及持續推廣保育觀念後,當地居民也漸漸知道保育的重要,並認識到當地是珍貴的陸蟹棲地,開始積極參與交通管制,珍惜台灣的陸蟹資源。

鄭敏華也說,他們道路工程人員本來以為道路考量的只有用路人的安全,但當認識到當地生態是如此的豐富之後,現在只要螃蟹不慎被壓碎,他們也會有心碎的感覺,受到這些螃蟹的啟發,知道生態環境需要及早被保護。

交通部公路總局規劃組組長李忠璋說,2017年陸蟹生態路廊建置措施只是試辦,2018年2月至10月之間,他們會與研究人員合作擴大調查,全面了解從山側到海側陸蟹移動軌跡,未來將會擴大建置生態路廊,盡量減少各個路段路殺陸蟹的機率。

規劃組環境工程科該計畫承辦人簡豪挺說,2017年是計畫試辦,2018年預計會擴大辦理,今年辦理長度預計由去年的兩百公尺最長擴增至2公里,箱涵蟹道預計增加2~3條,此外箱涵也會改建。現在是在箱涵內部以麻繩引導陸蟹攀爬,未來會直接以粗面材質設置箱涵本身,讓陸蟹更容易在箱涵內行走。

石虎生態路廊 生物警示預警

石虎是台灣另一大常遭到路殺的物種,目前公路總局已託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辦理「中部地區友善道路改善計畫」研究計畫。預計在苗栗地區台3線卓蘭路段及南投地區台16線集集路段建置生物感測裝置,以提醒方式,避免車輛駕駛撞擊石虎。

李忠璋說,這項設備是偵測設備,分成「用路人緩速與警示」和「生物緩速」兩大類,若偵測到石虎即將穿越道路時,會透過標示提醒用路人,同時會發出人類無法感受到的聲光,暫時嚇阻石虎穿越馬路,達到雙向預警的效果。他也說,這項計畫預計明年會有初步成果,預計明年至後年初先在路外實驗,應該是在校園之內先實驗,接著才會應用到試辦路段。◇

責任編輯:芸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