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阿嬤創意收涎餅乾!寶寶掛上秒變臉:這怎麼吃?

【大紀元2018年01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王驤綜合報導)傳統新生兒有收涎、抓周等各式習俗。許多台灣家長會在寶寶滿四個月時,為他舉行「收涎」儀式象徵祈福。不過年輕人愛搞創意,一名網友日前就分享姪子的「巨大」收涎餅乾,笑壞一眾網友,也意外引起網友討論傳統禮俗與今昔對比。

網友在「Dcard」論壇分享,只見孩子一開始還掛著正常尺寸的傳統桃酥餅,掛在胸前有24個由紅線串起的小餅乾。不料,下一秒寶寶胸前竟變成7個巨大「貝果收涎餅」,他困惑皺眉的表情相當逗趣,原來是阿嬤為愛孫特製的「巨大祝福」。

可愛的姪子開心吃著香噴噴的收涎餅乾,不料下一秒被惡搞。(網友提供)

爸爸之後也掛著貝果跟小孩一起合照,讓其他人笑翻。原PO還搞笑表示,原來爸爸這麼大也需要收涎。

原PO搞笑表示,原來爸爸這麼大也需要收涎。(網友提供)

過去收涎餅乾是傳統的桃酥餅,寶寶4個月時,因為口腔肌肉發育尚不健全,是最愛流口水的時期,家人會為其舉辦收涎儀式。「收涎」象徵收起口水,使用12或其倍數的桃酥餅串成圈,由長輩擦拭寶寶嘴邊的口水,邊說祝福的吉祥話,祈福寶寶平安長大。

由長輩擦拭寶寶嘴邊的口水,邊說祝福的吉祥話。(傳藝中心提供)

收涎餅又稱為光餅,特色為餅中間有一圓孔,可用繩子串成一串,方便攜帶、食用。相傳這是明朝大將戚繼光在抵禦倭寇時,為了方便軍隊攜帶、縮短軍隊用餐時間而發明的乾糧。之後由於傳說與習俗的演進,「光餅」逐漸演變為孩子滿四個月做「收涎禮」之用,才又稱為「收涎餅」。

親情系列-收涎:民間習俗嬰兒滿四個月就做『收涎』,將12個「收涎餅」掛在嬰兒脖子上,請親友拿一個餅輕輕擦嘴邊,祝福寶寶平安長大。(攝影:李擷瓔/大紀元)

按照傳統,家長這一天還會準備牲禮、麵龜和酥餅向神佛、祖先們供奉,娘家送來頭尾和紅桃等賀禮來祝賀,主人這天則開酒宴做為謝禮,俗稱「做四月日」。

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在製作收涎餅時也越來越重視口味與賣相。許多店家推陳出新,研發各種像是卡通造型、翻糖餅乾等鮮豔花樣,吸引年輕家長選購。

隨著時代演進,收涎餅也變得相當多樣化。(網友提供)

看到如此可愛的畫面,網友紛紛留言:「好可愛喔」,「啊啊啊下面的迪士尼餅乾好想吃!」「天啊!我真的長這麼大都沒聽過收涎這種習俗耶,我真是井底之蛙」。還有網友分享自製的收涎餅乾,每顆造型都精緻可愛,讓其他網友直呼「完全捨不得吃啊!」

責任編輯:尚文婧

小兒流涎警訊 父母別大意

注意寶寶流涎警訊。(fotolia)

 

文/榮大夫(旅英執業中醫師)

小寶寶流涎一般都屬於正常現象。尤其是寶寶開始長牙以後,由於牙齒對牙齦的刺激,使涎水分泌增多。寶寶在半歲左右涎水分泌會達到高峰,到一歲左右流涎現象就會逐漸消失。
但是有些流涎現象並非正常狀態,而是身體的臟腑較一般孩子虛弱或是有一些腦部疾病,因此為人父母要特別留意。

1、脾胃虛弱:什麼情況易導致寶寶脾胃虛弱?多見於母乳餵養時間過長,且無添加輔食的寶寶。例如:餵養母乳至一歲以後斷奶,此時才開始添加輔食者。

2、突然流涎:如果寶寶已經不流涎水,突然又再流涎,此時就要觀察孩子是否有發熱、拒食、煩躁、口腔黏膜充血、潰瘍或白點,或者有無其他異常現象。

3、腮腺受損:有些成人喜歡捏寶寶的面頰,造成腮腺受損,也會使寶寶流涎增加。

4、二歲之後流涎:如果寶寶到了2歲以後還在流涎,沒有口腔疾病,要考慮寶寶是否患有智障等腦部疾病。如果寶寶是因為智障而流涎,一般會伴有反應遲鈍、目光呆滯、哭鬧無常、舌頭伸出口外等症狀。

【上述出現的流涎現象,需要及時看醫生】

流涎查不出病因 中醫收涎有實效

如果寶寶有非正常流涎現象但又查不出病因,往往是中醫講的脾胃虛弱或者脾胃積熱而流涎。

脾胃虛寒型
這類型的寶寶一般涎水清稀而量多,嘴角及下頜部皮膚因為經常被涎水浸漬而溼爛搔癢,並伴有面色蒼白,口唇色淡,四肢不溫,哭聲低弱,大便稀溏。母乳餵養的媽媽要注意平時不吃冷食,並可服用五味異功散加減化裁溫補脾胃,寶寶也可服用少許此方調理。

脾胃積熱型
這類型的寶寶涎水稠黏,下頜部皮膚紅赤、痛癢,口角赤爛,面赤唇紅,哭聲響亮,飲水量大,大便穢臭或燥結,小便短少色黃。母乳餵養的媽媽平時要注意不吃辛辣食品,多食蔬果和飲水,並可以服用瀉脾散加減化裁清瀉脾熱,小寶寶也可以少許服用。

寒熱症狀不明顯者
如果寶寶的寒熱症狀不明顯,可以用適量的益智仁5克、茯苓5克、白朮5克、山藥5克煎水代茶給寶寶服用,可加少許白糖調味。(須由專業中醫師看診後再行服用)

簡單易行收涎法

提醒父母們,無論是生理性流涎還是病理性流涎,均應該及時擦乾涎水,保持口周、下頜、頸部等部位的乾燥。可在頸部塗擦爽身粉,必要及時更換頜下墊物。以下提供幾個簡單的收涎法,對於改善小兒涎水過多有不錯的實效。
1、將新鮮石榴汁加少許水稀釋後塗在寶寶的口腔。

2、經常按揉寶寶的湧泉穴,每日每穴按揉100次。

3、將制南星30 克、生蒲黃12克研成細末,加適量的米醋調成糊狀,每晚睡覺前敷於寶寶雙足的湧泉穴,再用膠布黏上,次日用溫水打溼膠布後將膠布和藥糊除掉。

4、明礬15~20克,將明礬研成末,用開水化開,再加溫水,浸泡雙足,水量以浸沒寶寶的足背為宜。以上方法可單用,也可以同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