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貿易戰 中共刺激經濟談何容易

人氣 7717

【大紀元2018年08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扭轉投資不振的關鍵,不過中共為避貿易戰,啟動基建刺激的老招術這次變得更棘手。因為既希望保經濟增長,同時又不想讓廉價貸款漫灌經濟,看似容易、做起來是難的。

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正在給中國經濟前景蒙上陰影,如果中國經濟急劇放緩,可能導致就業崗位流失。中共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接受路透社專訪時,也公開提出這類擔憂。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共當局計劃向基建項目投入更多資金並放寬對地方政府的借款限制,以幫助減輕中美貿易戰對經濟的衝擊。

這次基建支出規模將取決於貿易戰的演變情況。「短期來說,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基建投資。」一位向中共政府提供建議的內部人士表示,「由於貨幣政策效果不彰,我們將讓財政政策在支撐經濟方面起更大的作用。」

《華爾街日報》預測,中共這一輪固定投資的刺激效應可能較小,因為關鍵的房地產市場仍然表現「良好」。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8月14日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投資續創新低,消費表現低迷,工業增加值增速未達預期,唯有房地產繼續高企。1至7月住宅銷售額同比增長16.2%,房地產投資額(包括商業和住宅地產)同比增長10.2%。

但問題是,政府固定資產支出的正收益越來越差(邊際效應遞減),負作用越來越明顯,中共當局這種不停施肥、希望增加產量的做法已經面臨新挑戰。

放鬆地方政府債務管制 或讓問題更嚴重

在2018年中美貿易緊張關係升級後,中共當局為保經濟增長,已經悄悄放鬆了對地方政府借債的「去槓桿」控制指導。

中共國務院7月停止發出督查通知,並敦促地方政府加快推進已經批覆的投資項目,以重振經濟增長。中共統計局發言人毛勝勇7月16日也告訴媒體,在北京完成對地方政府債務的檢查後,將啟動更多的基礎設施項目。

2018年上半年的基礎設施的固定資產投資共增長7.3%,遠遠低於2017年上半年的增長速度(21.1%)。

在發展公路和鐵路方面,地方政府一直是基礎設施投資的大頭。如果要通過基礎設施投資帶動經濟,首先要解決地方政府的注資問題。

通常,地方政府以兩種方式注入基建資金,最常見的方法是建立地方政府融資工具(Local-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s)。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地方政府主要的基建資金來源。

當時,中共當局提出4萬億元(約5,900億美元)刺激計劃,其中地方政府被要求投資數十億美元來刺激經濟,使得地方政府頻頻發行債務;這類表外實體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在吸納資金的同時,也讓地方政府揹上沉重的債務負擔。

到2017年,中共中央政府在對這類借貸的龐大規模和腐敗現象提出警告時,也開始提出去槓桿、打擊這種不透明的地方政府債務。所以,2018年為應對貿易戰,中共當局放鬆地方債務管制,或讓這個問題更加難解。

地方債務違規已出現 而市政債券籌資又不夠用

8月,中國出現第一家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宣布違約,引發外界對中國償還其大規模債務能力的擔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8月在一份公告中承認,未能償還7,300萬美元境內債券的利息和本金。

作為首次爆出地方政府融資出問題,外界擔心,這是否意味著更多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違約的可能性以及公司債券市場中是否會出現更糟糕的拋售,抑或進一步損害投資。

因為從去年開始,已有多家國際評級公司,如惠譽等,對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可能導致債券違規提出警告。

現在,中共中央政府已更加傾向於讓地方政府通過合法的市政債券市場借入資金。《華爾街日報》分析說,問題是,大多數低評級和較小的城市被市政債券市場拒之門外,即使他們願意且能償付大部分實際資本支出。

此外,市政債券市場的規模也跟不上需求。中國7月淨市政債券發行量比3月高出三倍,但各種跡象顯示投資仍在放緩。2018年前七個月,電力和熱力基礎設施投資與去年同期僅增長5.7%,遠低於2017年的19%的增長速度。

《華爾街日報》指,這種結果將最終導致大城市和省份通過市政債券籌集到的資金減少。如果投資乾涸情況進一步惡化,不光對北京進一步放鬆信貸有壓力,人民幣反彈也難以為繼。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債務與GDP之比可能在2019年再次上升。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報告,中國債務總額與GDP之比已從危機前的171%飆升至2016年的299%。該比例在2017年中共官方「去槓桿」下略有下降。

英國《金融時報》8月初發表社評文章警告說,雖然跟發達國家比,中國的債務比率並不高,但它已是新興市場中的一個異類;且除了債務總體規模驚人,債務的分布特徵更嚇人。

「中國債務高企、消費無力以及缺乏為解決經濟問題做出艱難選擇的政治意願,都讓中共當局陷入困境。」紐約時事評論員朱明說。

他表示,準確地說,中共財政政策刺激可能短期能應付貿易戰衝擊,但對恢復經濟健康無濟於事。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中共領導人還沒有想出在經濟景氣時,如何能打擊地方政府的不當基礎設施支出而不會嚴重損害經濟增長,或者在經濟不景氣時,如何放鬆韁繩而不會產生更多的壞帳的辦法。

「除非他們能夠統一這個循環,否則這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不利。」文章說。#

責任編輯:李緣

相關新聞
貿易戰激烈 中共在四方面被川普「掐脖子」
專家:貿易戰是機會 不是中共拖延改革藉口
貿易戰壓力下 中國經濟引擎降溫超預期
外籍教授幾乎被「清零」 分析:學術也是政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