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系列之二

【品讀唐詩】一首詩見證最深的友情

作者:蘭音
高公旦經常挽留漁父、牧童跟他一起喝酒閒聊。每次喝醉了,就在湖邊放聲高歌。圖為清 戴琇《春溪扁舟》。(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4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朋友,在傳統文化中被列為「五倫」之一,今天人們也常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難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樂。如果能夠結識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樂乎!在一些節日或者重要場合,我們都喜歡給朋友贈送禮物表達祝福;重情重義的古人,也會互相贈送禮物。而且,他們的禮物新穎別緻,甚至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比如,在唐朝的某一天⋯⋯

郊外的潭水邊停泊著一葉孤舟,一位豐神俊逸的中年男子踏上孤舟,準備啟程遠行。忽然,一個清越悠揚的歌聲由遠及近,從岸上飄來,男子立刻停船,循著歌聲望去。原來是他的朋友,踏地為節拍,一邊舞蹈一邊歌唱,為他送來一曲送別歌謠。男子望著深邃的潭水不由地感嘆,這潭水哪怕有千尺深,又怎麼比得上朋友對我的情誼呢?於是,他詩興大發,吟出一首七絕作為回贈。

這送君遠行的一刻,成為古時候送別的經典一幕,以及古人友情的美好見證,那首七絕也因此成為後人爭相傳唱的名篇。這就是詩仙李白創作的詩歌《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朝詩人輩出,從初唐四傑到盛唐的山水詩人,再到中唐的韓柳元白和晚唐的小李杜,他們像眾星捧月一般,襯托出詩仙李白出神入化的詩歌造詣。李白,是歷史上罕見的兼擅古體詩、絕句、律詩、詞,並達到最高水平的大詩人。他的詩作風格多樣,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動人力量,將中國傳統詩歌推向一個頂峰。今天我們要來欣賞的《贈汪倫》,就是他的一首廣為流傳的小詩。

李白對著深邃的桃花潭水感歎:這潭水哪怕有千尺深,又怎麼比得上朋友對我的情誼呢?圖為清 張偉《桃花》。(公有領域)

詩境賞析

相信朋友們對李白的很多詩歌都能倒背如流了,但是有人可能會問,這首語意淺顯易懂的《贈汪倫》,為什麼能成為李白的代表作呢?它好在哪裡?難道僅僅因為它讀起來朗朗上口,就成為經典名篇嗎?

的確,《贈汪倫》在理解詩意上沒有太大的難度,全篇沒有一個生僻字,也不用一個典故,就像民歌一樣直白曉暢。但是正因如此,這首詩就具有藝術作品中最難得的「天然」,也就是用最簡單的文字,表達最真摯的情感,並創作出最美的詩歌,這便是大詩人的手筆。

李白還有一句著名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金代詩人元好問也曾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說的都是這個意思。李白作詩,主張純真、純美、自然,不喜雕琢,所以才會創作出《贈汪倫》這樣一首樸實無華卻又渾然天成的佳作。

如果細細品讀《贈汪倫》,我們也能從中體會到詩歌的妙趣。這首詩分為兩個層次,前兩句是敘事部分,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李白乘舟將欲行」,首句用直白簡練的語言切入主題,描寫詩人在桃花潭邊,即將乘船遠行的情形。一個「將」字,說明詩人欲行未行,乘船待發的狀態,這就為下一步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忽聞岸上踏歌聲」,描寫的是朋友送別的場景。這句和第一句不同,從詩人的角度先聽到了踏歌的聲音,從而引出送行的汪倫來。「忽聞」說明汪倫的出現在詩人意料之外,含蓄地傳達出驚喜的心情。踏歌,是一種一邊踏著節拍一邊歌唱的傳統歌舞形式。這句話也從側面表現出汪倫的藝術修養,以及不拘俗禮、自由灑脫的性格,難怪他會成為李白的好友了。

接下來,一般人的思路是應該描寫送行的友人了,但是詩人筆鋒一轉,進入抒情部分。「桃花潭水深千尺」,詩人這才告訴讀者,原來他們分別的地方在桃花潭邊。深千尺,用誇張的手法極言潭水之深。獨特的風景也觸動了詩人的離思,於是最後一句自然流露,「不及汪倫送我情。」至此,汪倫才隆重出場,更襯托出他送別時的深情厚誼,哪怕是千尺深的潭水都比不上。不過汪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李白和他見面說了些什麼,有沒有約定下次會面的日期,這些都隱藏在詩歌之外,引發讀者無限遐想。

誇張是李白作詩常用的手法,可以營造出豪邁奔放的氣勢,並展現出他詩性飛揚的文采。最後這兩句還使用比興的手法,把無形的情感用有形的潭水來比喻。無形的事物是最難表現的,《琵琶行》中的琵琶聲,《李憑箜篌引》中的箜篌聲,都是描寫的經典,但是李白這首詩僅用兩句詩來表現,而且是將身邊的景物信手拈來,卻又無比形象貼切。詩仙李白,真的是用天然語寫詩的高手!

圖為宋 梁楷《李白吟行圖》局部。(公有領域)

詩人背後的故事

李白一生交遊廣闊,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這首《贈汪倫》大約作於天寶十四載(755年),是李白遊歷涇縣(今安徽宣城涇縣)的桃花潭時所作。李白為人豪放灑脫,喜歡結交朋友,也為很多人寫過詩,不過大部分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大詩人,比如孟浩然、王昌齡、杜甫等人。那麼汪倫是個怎樣的人呢,他為什麼有幸成為詩仙筆下的主人公呢?

汪倫雖然名不見經傳,但是關於他的身世卻有很多說法。有人說他只是涇縣的一個普通村民,也有人考證後發現,汪倫是唐朝涇縣的一個名士,還是初唐越國公汪華的五世孫。開元天寶年間,汪倫做過涇縣的縣令,和李白、王維都是關係很好的朋友。後來汪倫閒居涇縣的桃花潭,李白就來拜訪他,離別時才有了這首詩作。

不過,古代典籍還記錄了一件關於這首詩的趣聞呢!傳說,汪倫素來仰慕詩仙的大名,但一直沒有機緣結識。他聽說李白來到涇縣時,就寫了一封書信:「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盛邀他來作客。李白收到信後,就開心地來到汪倫的住處。但是,李白一看,這個地方既沒有十里桃花,也沒有萬家酒店,原來是汪倫故意把他「誆騙」來的呀!

汪倫向李白解釋,何為「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圖為清 劉德六《黃鸝桃花》。(公有領域)

這時,汪倫就解釋說:「所謂『十里桃花』,是因為距此十里有一座桃花潭;所謂『萬家酒店』,是因為有一座姓萬的人家開的酒店。」原來汪倫是跟詩仙玩了一個文字遊戲,中國的漢字果然是博大精深。但是呢,一般人聽了,可能為自己「上當受騙」而生氣,李白卻很欣賞汪倫的機智和心意,反而爽朗大笑,欣然接受了他的「辯解」。

之後,汪倫熱情地款待李白數日,還送給他八匹駿馬、十端官錦。臨別時,汪倫又親自歌唱送行。李白感於汪倫的情誼,於是贈送給他一首七絕作為回報。詩仙的詩歌,篇篇都是精品,李白以詩贈友,不正是最珍貴的禮物嗎?

因為一個誤會,李白結識了一位風趣而豪爽的朋友。今天的人們喜歡李白這首詩,恐怕不僅僅是因為背後的軼事,更多的是欽佩李白的胸襟和風度吧!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白從青年時代就已經熱衷於訪道求仙,對於修煉人的生活充滿
    想往和崇敬,就連修煉人居住的環境也在他的筆下變得格外優美,並且帶著一種超
    凡脫俗的仙境氣氛。訪道求仙、甚至親自煉丹修行的實踐在李白一生中從未間斷過。
    雖然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他最終的歸宿,但他辭世的特殊方式始終是一些人猜測的
    不解之迷。
  • 許多人把記夢的詩都歸入遊仙詩,使人產生一種錯誤印象,好像記夢的詩也是以一種假托的手法來表達作者不便直言的思想內涵。再說,許多人認為記夢的詩即使真的在記夢,那也同樣是虛妄不真的,和假托手法的遊仙詩沒有本質區別。產生這種想法的根本原因是這些人不承認夢和現實或未來事件之間有確定的聯繫。其實,古今中外都一直有人能夠根據夢來作出對未來事件的預測。
  • 李白少年時代學習範圍廣泛,除儒、釋、道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鑽研道家修煉,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其卓越才華。
  • 李白七言絕句。明朝詩論家許學夷在《詩源辨體》中說:「太白七言絕句,多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以《望天門山》一詩為例(開元十三年即725年所作)
  • 聚焦盛唐詩壇,以「驚風雨」、「泣鬼神」的筆觸放射出萬丈光焰的李白也留下了幾多愁绪、愤懑和忧思。不過,在李白笔下,縱使是愁,也揮灑得率真靈動,卓爾不群。
  • 春天,在李白的詩中,翻卷著澎湃的生命力:東風送暖,千花如錦。盛唐的天空下,詩人欣然舉杯,歌詠自然的造化,抒發豪情壯志,也灑落幾許高處不勝寒的孤寂。
  • 唐朝的詩人熱愛所處的繁華盛世,也歡欣喜悅地稱頌它,留給後人一個無限神往的大唐王朝。然而在這盛世之下,有一個聲音發自生命深處,力透金石,贯彻云霄,那就是——孤獨。
  • 一千多年以前,一個平凡的春日的清晨,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擾亂了一個隱士的睡夢。隱士醒來後,沒有空閒去責怪那喧鬧的啼鳥,他第一個想到的,是整夜的瀟瀟風雨,又想到窗外的滿樹芳菲,此時大半都已凋落了吧?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