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徵文大賽參賽作品

【徵文】子真:漢字正原(四)

人氣 317

【大紀元2019年06月20日訊】(接上文

 

2.4  三字石經古文的來源

通過實際考察字形,比較春秋戰國出土文字、三字石經古文和西周晚期金文,我們知道古文不是向壁虛造、不是傳抄錯訛,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使用過的文字,其歷史至少上達春秋時期。不僅如此,古文還是春秋戰國文字變革的重要參考上源。那麽,一個疑問接踵而來。漢字是世代相傳、使用不間斷的,西周的文字是從商繼承來的,其發展成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有變化也是漸進的,目前的出土文字都證實了這一點。直到春秋初期,各諸侯國的文字基本上仍統一於西周晚期的金文,也就是統一於官方文字之下。那麽寫法、字體與官方文字差異巨大的古文來自於哪裡?爲什麽能被除秦以外的「東方各國」普遍接受,並且極大的影響著文字的變革呢?更進一步,爲什麽一生以弘揚王道、恢復周禮樂之治爲理想的孔子不以當時周朝的官方文字撰寫《尚書》、《春秋》,而以古文撰寫呢?這是不是不合禮法呢?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歷史。

在孔子在世期間,發生了一件影響了中國五千年文明後半段的事件——王子朝奔楚。

2.4.1 王子朝奔楚導致上古典籍大量流向民間

《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於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六年》: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王子朝奔楚,緣於周景王的突然駕崩。周景王生前鍾愛庶長子朝,有意願立朝爲太子,但突然駕崩後部分大臣按照周禮法立嫡不立庶,驅逐王子朝,於是周王室內部發生了戰爭。最後周敬王聯絡強大的晉國介入幫助自己,王子朝於是流亡楚國。王子朝是有計劃地撤走,帶走典籍也是保留了日後復辟的可能性,而且當時有幾大重臣及其家族同行,目的地本爲楚國首都。但此時楚平王剛剛去世,楚國因幼子昭王即位問題也不穩定,王子朝衹得暫時隱居南陽西鄂。大約九年後,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殺(約公元前505年)。其後代隱姓埋名,改姓晁,漢晁錯即是其後代,大量周王室經典下落不明。

「周之典籍」恐怕不僅僅是周朝開朝以來的典籍,更可能包括了自黃帝以來的上古典籍。

《呂氏春秋‧先識覽》:一曰: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

按照《呂氏春秋》的説法,夏朝滅亡之前太史出奔商湯並帶去了夏及夏繼承的所有上古典籍、王室重要檔案;商朝滅亡之前內史奔周,由此,凝聚華夏文明精華的歷代典籍傳承不絕,至周朝時,王室典藏基本上匯集了五千年文明前半段的所有重要內容。

王子朝奔楚不僅帶去了典籍,可能還帶去了九鼎、編鐘等周王室重器,也許他想像周敬王藉助外力一樣,藉助楚國的幫助復辟,九鼎等等屆時就是正統的憑證。王子朝死後,埋在「不見冢」,其規格極高,在冢旁也有一條「泗水河」。後世的秦始皇、漢文帝、漢武帝在不同的「泗水」打撈過九鼎,但一無所獲。很可能是他們隻聽見沉鼎傳聞,不知真正的「泗水」在哪裡了。另外,「不見冢」附近的古代陵墓,還出土了大量的空白竹簡,被認爲是王子朝後人以傳抄典籍爲生的證據。

漫長的華夏歷史上,有很多千古之謎。歷史的安排,總會某些特定時間節點上,以突發事件、偶然事件觸發著後世的巨變。數千年後,又以某種看似偶然的發現,來揭示謎底。九鼎到底在哪裡目前還是一個謎,還有更多的文化之謎,都與王子朝奔楚有著莫大的關聯。

春秋戰國時代,是華夏文明異常活躍、紛繁的時期,很多學術流派、思想家誕生,百家爭鳴。他們不僅僅著書立説,更是以自己的學説、思想影響著歷史的進程,在歷史舞臺上演繹著生動的故事。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的成語典故,一半來自於春秋戰國時期,而每一個成語就是一段歷史,展示了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影響著後世。春秋戰國的歷史,其實是奠定了華夏五千年文明後半段的許多文化選項。秦皇漢武建立大一統的國家體制時,面臨著很多的選擇,但是各種器物、技術、思想文化等等選項已經在之前的歷史中演繹、檢驗過了,有了成功失敗的參照,爲後世做好了鋪墊。無論是秦始皇的「以吏爲師」,還是西漢文景的無爲之治,亦或是漢武帝最終選擇儒家「內聖外王」的國家意識形態,都是先秦已經準備好了的。

那麽,這是人爲的努力嗎?是偶發性的繁榮嗎?是社會發展到了一定時候「自然而然就會這樣」的無意識嗎?無論什麽原因,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期人們的智慧被普遍打開,思維、學説異常的活躍,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這都是原因的。是誰打開了人們的智慧?是黃帝時期爲代表的上古典籍,是神傳文明。黃帝時期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方方面面,而且來源高遠。別的不提,單單從黃帝的醫學遺書《黃帝內經》就可窺見一斑,裡面所述的生命科學遠遠超過今天的科技、文明水平。

王子朝奔楚帶走的周室典籍流向民間,改變了以往王室壟斷文化的局面,使平民教育成爲可能,極大的開啓了民智,這其實是天象帶動下出現的有序文明現象,使社會的所有方面發生了巨變。

我們知道,孔子生前多次向老子問道,還曾經去洛陽學周禮,老子當時是周守藏史,相當於國家檔案館館長。當時的典籍都在周王室,要學習可以去首都洛陽,但是很多祕藏的典籍不一定對外開放,這跟漢室祕藏的情況是一樣的。王子朝奔楚、典籍流向民間以後就大不相同了。

《尚書序疏》引《尚書緯》:孔子求書,得黃帝元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

《公羊》隱公第一疏引《閔因敘》: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月經立。

孔子寫史書,要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作參考,要進行大量的考證。這麽大的數量,要從周王室借出來是不可能的,最大的可能就是王子朝奔楚後,典籍的外流。

我們還注意到一點,王子朝奔楚時,老子正是周守藏史,他並沒有阻擋這批典籍的外流,之後老子不再擔任周史而歸隱了。這是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觸發了太多的變化。

近現代對於《山海經》、《黃帝內經》等等經典,有個典型的説法:僞托。或認爲是春秋人僞托黃帝所作,或認爲是漢朝人僞托所作。依據一是次序較亂,二是加入了春秋甚至漢朝背景的內容,三是想不通爲什麽前人不言黃帝,後人知道的比前人更多。另外,春秋百家爭鳴之時,言必黃帝,誰都引用一些黃帝名言,誰都說黃帝好,誰都說自己的學説出自於黃帝。由於秦以後上古典籍的斷代,不瞭解當時背景的人就非常的懷疑。

其實言必黃帝是春秋末期上古典籍大量流入民間的具體體現,成文次序較亂是竹簡編聯錯亂的表現,加入時代內容是作者的發揮,這都不是先民的杜撰。近些年的出土文獻也證明了《漢書藝文志》裡面提到的先秦典籍不是空穴來風,比如《黃帝四經》等等。最終的成書時間不等於書中主要內容的原創時間。

2.4.2 古文是黃帝典籍所用文字

回到文字。

前面我們列表對比了郭店簡、包山簡和三字石經古文、西周晚期金文,我們發現其新文字的創制已不僅僅局限於直接抄用上源參考文字,而是按照一定的法則進行了。如「及」就加上了走之底,來輔助體現「及:逮也」的內涵。而且,上源參考文字也不僅僅局限於西周晚期金文和古文。這一切文字變革的高潮,發生在王子朝奔楚後,大量的黃帝時期上古典籍流向民間,在經典的啓迪下,民智大開,社會文明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當然文字方面也發生了巨變。

漢字是個精密的像形表音會意的系統,體系龐大,造字的複雜性很高。要造新字,首先要懂得造字的原理,其次要有範例參照。通常人們會説,漢字就像搭積木一樣,確實,造字原理告訴我們積木怎麽搭,而字根部件就是最小塊的積木。爲什麽要有文字範例作參考呢?因爲最難的就是字根部件的創制,小小的一個綫描筆畫,要能表達宇宙天地、萬事萬物、人倫社會,要數量有限並能在方寸之間容易的分辨、書寫,字根部件要互相呼應而貫穿為一個體系,等等。我們知道,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文字,古文也好、商文字也好、西周文字也好,他們最基本的像形字、指事字數量不到500,是高度概括壓縮的。所以造漢字這樣的文字,其實是很難的。但如果有文字範例的參考,再加上造字原理的指導,創制新字就會容易得多。

《説文解字·敘》:《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文中可見,「國子」是指王公貴族子弟,平民是接觸不到六書原理的。而古文是一種專門的字體,爲史官所接觸、掌握,西周後期的文字變革——籀書,就是周宣王的太史參照古文改動西周文字而來。

王子朝奔楚後大量上古典籍流向民間,漢字的奧祕也流到了民間,這才有了後來各國大量變革文字現象的出現。人們歷來多看到「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帶來的文字混亂,卻沒有看到亂中有序,新字形紛亂的背後,是造字原理的普及、古文的普及,衹是造字人水平如何的問題。當然,另外一方面,人們不知道漢字奧祕的時候,想改動也無從下手,這樣反而保證了漢字的穩定承傳,知道了以後的亂改,反而造成了文化的混亂,可能這也是厤朝厤代都有些典籍「藏之祕府」的真正原因吧。華夏文明來自神傳,真正的天機需要交到大德有志者手中,才能對人類社會有益無害。

古文為倉頡所創,古文寫黃帝典籍,不僅僅是推論,更是千百年來的傳統共識,有著直接的史料印證。西晉書法家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

昔在黃帝,創製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像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夫指事者,在上為上,在下為下。像形者,日滿月虧,像其形也。形聲者,以類為形,配以聲也。會意者,以戈為武,人言為信是也。轉注者,以老為壽考也。假借者,數言同字,其聲雖異,文意一也。

自黃帝至於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祕藏,希有見者。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恆祖敬侯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縣人盜發魏襄王冢,得策書十餘萬言,按敬侯所書,猶有仿佛。古書亦有數種,其一卷論楚事者最為工妙,恆竊悅之,故竭愚思以贊其美,愧不足以廁前賢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無別名,謂之《字勢》雲。

汲冢書是西晉武帝時期因盜墓重現的戰國時期魏國竹簡,有大量的上古史料與經典,其中《紀年》上起夏,下至戰國,被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稱爲華夏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三大發現之一(西漢武帝時期發現孔府壁中書、西晉武帝時期發現汲冢書、清末民初發現商甲骨文)。衛恆當時奉詔參加了汲冢書的文字整理,這是他親臨第一手資料後的論述,所以歷來備受史家重視。

但是衛恆這段文字裡面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既然黃帝文字三代不改,爲什麽又説「古書亦有數種」?我們聯想到許慎在《説文解字敘》所說: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厤朝厤代文字都有變化,這既是事實也是合乎情理的,但古文千古不變,在不同的文字變革階段一再出現並指導著新文字的創制,這似乎暗示著漢字有一顯一隱兩套文字系統的存在:古文自黃帝史官倉頡創制,不僅作爲當時的官方文字,也用於書寫黃帝典籍、檔案,但黃帝之世一過,隨著新時期文字的「改易殊體」,便「藏於祕府」,僅爲史官等少數人掌握,代代相傳,此爲隱。同時,先秦的厤朝厤代、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的文字,或者説在繼承前朝文字的基礎上融入本朝特徵,是帝王用於頒佈昭告、政令、祭祀並刻在鼎彜上的文字,爲當朝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甚至平民所用,行之於世、廣傳天下,此爲顯。近現代的先秦出土文字中,商周青銅器上的鼎彜文字、占卜用的甲骨文鍥刻文字都屬於當朝文字、為顯,那商周文字的「隱」是什麽?就是古文,倉頡所造古文。

各朝不僅僅繼承了用古文所書寫的上古黃帝時期的典籍,每個朝代自己所整理的正史也都是以古文所寫,古文綿延傳承,千古不變。先秦的史官都是世襲,父死子替、兄終弟及,這是保證古文傳承不變的機制之一。一種文字,如果長期不用就會被遺忘、失傳。每個朝代的當朝文字,都曾經輝煌一時,但隨著朝代的過去,除了基本共通的部分為後世所繼承、某些特色部分沉澱到後世,大多數被棄用,商甲骨文就是個例子。而古文雖鮮爲人知,卻一直承載著華夏文明,默默履行著「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的使命。

至此,我們可以回答爲什麽孔子不用籀書而用古文這種非官方文字來著述《尚書》、《春秋》了。用古文寫正史是上古以來的傳統,孔子著述的目的是爲了給後世存王道,屬於歷史文獻,不用周官方文字不是不合禮法,恰恰是千百年來的禮法,是文明傳承的需要。

當然,代代繼承的文獻中除了正史,還有大量的檔案等原始記錄,比如官方發佈的誥命等等,不見得都是用古文寫的,會有各朝文字的遺留。這也就是衛恆所説「古書亦有數種」的原因吧。

如果真是這樣,漢字歷史上的諸多疑難將迎刃而解。

2.4.3 孔子及其弟子對傳播古文的貢獻

孔子被後世稱爲先聖、至聖先師,對華夏文明有著巨大的貢獻。儒家重仁義、內聖外王的思想在西漢武帝時期被確立爲國家意識形態,延續了兩千多年。孔子開創平民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孔子修刪《詩》、《書》,作《春秋》,存續王道,孔子的著作、言論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廣爲傳播並引用。

文字與文明相伴而行,人們都知道孔子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卻鮮有注意到孔子對文明基石——漢字的巨大貢獻。孔子以古文寫經,以古文、雅言教學,由於孔子及其著作的巨大威望,由於孔子弟子衆多,古文隨著孔子的著作、弟子的授徒而廣汎傳播到華夏各地。西漢武帝時期所發現的孔壁書,除了有古文所寫的《尚書》、《春秋》、《禮記》之外,還有孔子弟子匯集的與老師談話記錄——《論語》,也是用古文所寫。

近年來出土的戰國時期郭店簡中,許多文字與三字石經古文完全相同,其中以《語叢三》爲最。前面我們分析過,郭店簡的特點是一字多寫的現象突出、異體字衆多,有同古文的,有和周朝官方文字一樣的,也有與二者都不同的、或新造或從其他時期上古遺字。《語叢三》裡大量摘抄了《論語》的句子,儘管摘抄下來的文字已具楚系繫文字特徵,但依然是最接近古文的。這説明不僅壁中書《論語》以古文寫就,廣傳天下的《論語》很可能也是古文本。

我們看一下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綫,還會發現一個現象,凡是孔子去過的地區,其後來的文字都成爲近現代文字學所謂的戰國時期「東方文字」圈,沒有去過的秦國,則基本繼承了周朝的官方文字——籀書。孔子雖然未能成行晉國,但「孔門十傑」之一的子夏卜商於孔子去世後回到晉國故地,魏侯對子夏以師禮相待,經常請教,成爲實際上的帝王師。從出土文字看,古文對晉國影響巨大,不僅有侯馬盟書,還有前面提到的古文所寫的汲冢書。

近現代文字學理論的產生背景,正如本文序所説,是中華文明空前危機的清朝末年,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口號之一就是「打倒孔家店」,進化論是人人嚮往的新理論,理論領域紛紛「重建」。但否認了傳統、割裂了歷史事件之間的自然聯係,如何能找到文明、漢字的真相?

古文是戰國時期「東方文字」的共同上源參考文字,是他們的共同源頭,而不是傳抄「東方文字」的結果。

(待續)

 (點閱「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責任編輯:古言

相關新聞
一門才女進宮封學士  《女論語》十篇傳後世
《詩經》賞析:〈柏舟〉
【文史】兩漢盛行的書體:隸書
【文史】漢武帝尊儒術 興太學培養人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