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一個敏感話題——中國經濟數据是否可信?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18日訊】不久前,朱熔基訪問印度,談起兩國的經濟增長,一位印度部長出乎意料地說:中印兩國經濟都處于較快增長,如果扣除中國經濟統計中的水分,兩國經濟增長率應該差不多。這一說法的背景是,最近几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大約為7%,印度和俄羅斯則分別大致為5%,三個大國,三枝獨秀。但國際間普遍認為,印度和俄羅斯的經濟增長數据,更為真實和可信,中國的經濟數据則可能攙假。

印度部長的直率表達,是第一次將中國經濟統計的虛假性,揭露于國際舞台,中方為此感到十分尷尬,且惱羞成怒,立即矢口否認中國經濟統計有問題。

中國經濟統計數据是否可信?這一直是一個在海內外極具爭議性的敏感話題。

以中國城市人均產值為例,官方統計稱,2001年,北京達到3000美元,上海為4500美元,廣州4200美元,深圳最高,達4800美元。就連廣東省東莞市,二十年前的一個小鎮,現今人均產值也超過3900美元,相比之下,同類數据,馬來西亞為3500美元、泰國2000美元、菲律賓1000美元,也就是說,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中等或中上等國家的水平,遠遠超過東南亞地區的繁榮經濟體。

但是,《中國經濟時報》卻揭露說,中國各城市在計算人均生產總值時,沒有把外來人口納入其中,官方統計的城市人均產值,比實際數字高出許多。以東莞市為例,《2001廣東省統計年鑒》顯示,該市200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59億5784万美元,人均生產總值3927美元。由此推算,東莞市人口應為152万人。事實上,持東莞戶籍的人口确為150万人,但如果加上該市的暫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東莞市總人口實際上已超過600万人。如果以這600万人為基數,來計算東莞的人均生產總值,數字則馬上縮水,人均產值從3927美元縮小到993美元。

同理,北京戶籍人口超過1100万人,辦理暫住證的外來人口為237万人;上海戶籍人口為1320万人,辦理暫住證的外來人口為387万人;廣州外來人口至少也超過200万;這樣,粗粗地推算下來,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城市的人均產值分別約為2200美元,3200美元,和3200美元。而且,這种粗略的算法,尚未將那些沒有辦理暫住證的外來人口計算在內,因此實際的數据更低。

又比如,關于中國的失業率,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近期統計數字顯示,2001年,中國城市的失業率由3.1%上升至3.6%,但卻沒有包括從國有企業下崗的職工人數,也沒有包括城市中外來人口的失業情況。同時,這僅僅是城市的數据,對農村的失業人口,當局則諱莫如深,農村失業人口,被當局稱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占農村人口高達20%,這才是中國失業大軍的主力部分。如果把城市和農村的失業率加起來計算,中國人口的失業率,恐怕是世界上最高的。

官方的《人民日報》,在一份援引國內御用學者回答海外學者的質疑時,為了表白中國經濟統計數据沒有夸大,竟舉例說,在中國發達的沿海地區,如浙江等地,當地企業并不愿意報高產值數据,因為產值高、利潤多,交稅也多。殊不知,這种解釋,恰恰又從另一個角度暴露了中國經濟統計中的弄虛作假,真是不打自招。

實際上,中國經濟統計數据歷來受人質疑,經濟總產值,經濟增長率,人均產值,人均收入,以至于投資和費用,等等,僅僅依靠各級政府層層上報,并沒有全國性的獨立統計中心。地方干部,出于种种目的,或想升官,或想得獎,虛報成績,謊報增長,從來是共產党浮夸成性的傳統或假大空的遺風。 (2/28/2002)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兩岸人權的落差 值得高喊「統一」者省思 (3/16/2002)    
  • 中國人,你向民工致敬嗎﹖  (3/16/2002)    
  • 實言﹕中國股市小揭秘 (3/9/2002)    
  • “中國十大女富豪”出爐 陳麗華第一 (3/8/2002)    
  • 中國經濟的真面目 (3/6/2002)    
  • 日本海空艦機浩蕩進入中國經濟海域 (2/26/2002)    
  • 勞資糾紛何其多﹕三位老總慘死職工刀下 (2/24/2002)    
  • 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中國經濟的反市場形態根源分析 (2/23/2002)    
  • 王雪冰太太躲在美國与女儿住在一起,不敢回北京 (2/19/2002)    
  • 張煒:嚴重困擾中國經濟的銀行坏債 (2/11/2002)    
  • 中銀副行長稱人民幣可貶值 (2/6/2002)    
  • 望神州–中國經濟真相輯 (2/5/2002)    
  • 胡少江:銀行坏債——摧毀中國經濟的一顆不定時炸彈 (1/23/2002)    
  • 南非媒體書評指中國經濟發展是一種假象 (1/15/2002)    
  • 蘇紹智: 中共的“政改”并非民主政治的開始 (1/15/2002)    
  • 胡少江:歐元與中國經濟 (1/13/2002)    
  • 【紀元特稿】鮑彤: 連台好戲的歷史意義留給後人去說 (1/7/2002)    
  • 董建華指九九年釋法無錯 (1/6/2002)    
  • 【紀元專欄】范錦明:中國2001年如何維持高成長? (12/28/2001)
  • 相關新聞
    【紀元特稿】鮑彤: 連台好戲的歷史意義留給後人去說
    胡少江:歐元與中國經濟
    蘇紹智: 中共的“政改”并非民主政治的開始
    南非媒體書評指中國經濟發展是一種假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