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一个敏感话题——中国经济数据是否可信?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3月18日讯】不久前,朱熔基访问印度,谈起两国的经济增长,一位印度部长出乎意料地说:中印两国经济都处于较快增长,如果扣除中国经济统计中的水分,两国经济增长率应该差不多。这一说法的背景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大约为7%,印度和俄罗斯则分别大致为5%,三个大国,三枝独秀。但国际间普遍认为,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数据,更为真实和可信,中国的经济数据则可能搀假。

印度部长的直率表达,是第一次将中国经济统计的虚假性,揭露于国际舞台,中方为此感到十分尴尬,且恼羞成怒,立即矢口否认中国经济统计有问题。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是否可信?这一直是一个在海内外极具争议性的敏感话题。

以中国城市人均产值为例,官方统计称,2001年,北京达到3000美元,上海为4500美元,广州4200美元,深圳最高,达4800美元。就连广东省东莞市,二十年前的一个小镇,现今人均产值也超过3900美元,相比之下,同类数据,马来西亚为3500美元、泰国2000美元、菲律宾1000美元,也就是说,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中等或中上等国家的水平,远远超过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经济体。

但是,《中国经济时报》却揭露说,中国各城市在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时,没有把外来人口纳入其中,官方统计的城市人均产值,比实际数字高出许多。以东莞市为例,《2001广东省统计年鉴》显示,该市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9亿5784万美元,人均生产总值3927美元。由此推算,东莞市人口应为152万人。事实上,持东莞户籍的人口确为150万人,但如果加上该市的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东莞市总人口实际上已超过600万人。如果以这600万人为基数,来计算东莞的人均生产总值,数字则马上缩水,人均产值从3927美元缩小到993美元。

同理,北京户籍人口超过1100万人,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口为237万人;上海户籍人口为1320万人,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口为387万人;广州外来人口至少也超过200万;这样,粗粗地推算下来,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的人均产值分别约为2200美元,3200美元,和3200美元。而且,这种粗略的算法,尚未将那些没有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口计算在内,因此实际的数据更低。

又比如,关于中国的失业率,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近期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中国城市的失业率由3.1%上升至3.6%,但却没有包括从国有企业下岗的职工人数,也没有包括城市中外来人口的失业情况。同时,这仅仅是城市的数据,对农村的失业人口,当局则讳莫如深,农村失业人口,被当局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人口高达20%,这才是中国失业大军的主力部分。如果把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加起来计算,中国人口的失业率,恐怕是世界上最高的。

官方的《人民日报》,在一份援引国内御用学者回答海外学者的质疑时,为了表白中国经济统计数据没有夸大,竟举例说,在中国发达的沿海地区,如浙江等地,当地企业并不愿意报高产值数据,因为产值高、利润多,交税也多。殊不知,这种解释,恰恰又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中国经济统计中的弄虚作假,真是不打自招。

实际上,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历来受人质疑,经济总产值,经济增长率,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以至于投资和费用,等等,仅仅依靠各级政府层层上报,并没有全国性的独立统计中心。地方干部,出于种种目的,或想升官,或想得奖,虚报成绩,谎报增长,从来是共产党浮夸成性的传统或假大空的遗风。 (2/28/2002)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两岸人权的落差 值得高喊“统一”者省思 (3/16/2002)    
  • 中国人,你向民工致敬吗﹖  (3/16/2002)    
  • 实言﹕中国股市小揭秘 (3/9/2002)    
  • “中国十大女富豪”出炉 陈丽华第一 (3/8/2002)    
  • 中国经济的真面目 (3/6/2002)    
  • 日本海空舰机浩荡进入中国经济海域 (2/26/2002)    
  • 劳资纠纷何其多﹕三位老总惨死职工刀下 (2/24/2002)    
  •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形态根源分析 (2/23/2002)    
  • 王雪冰太太躲在美国与女儿住在一起,不敢回北京 (2/19/2002)    
  • 张炜:严重困扰中国经济的银行坏债 (2/11/2002)    
  • 中银副行长称人民币可贬值 (2/6/2002)    
  • 望神州–中国经济真相辑 (2/5/2002)    
  • 胡少江:银行坏债——摧毁中国经济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1/23/2002)    
  • 南非媒体书评指中国经济发展是一种假象 (1/15/2002)    
  • 苏绍智: 中共的“政改”并非民主政治的开始 (1/15/2002)    
  • 胡少江:欧元与中国经济 (1/13/2002)    
  • 【纪元特稿】鲍彤: 连台好戏的历史意义留给后人去说 (1/7/2002)    
  • 董建华指九九年释法无错 (1/6/2002)    
  • 【纪元专栏】范锦明:中国2001年如何维持高成长? (12/28/2001)
  • 相关新闻
    【纪元特稿】鲍彤: 连台好戏的历史意义留给后人去说
    胡少江:欧元与中国经济
    苏绍智: 中共的“政改”并非民主政治的开始
    南非媒体书评指中国经济发展是一种假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