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走進“指數”時代

孟曉捷;吳黎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21日訊】入夏以來,細心的中國市民會發現一個個与“熱”有關的“指數”在身邊頻頻出現:紫外線指數5~6,3級,出門時要戴上防護帽、太陽鏡,還要涂抹防晒霜;干濕指數W>95,6級,特別潮濕,人體會感到不舒服,要勤洗澡,風濕病患者和體弱者應注意保健;空調開机指數33~35,5級,很熱,90%的人需要開机降溫……

  气象專家介紹說,其實不只是夏季,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專業气象台發布的气象指數預報一年四季都有,且衣食住行無所不包,如空气污染指數、舒适度指數、霉變指數、穿衣指數、登山指數、洗車指數、垂釣指數、晨練指數、中暑指數、郊游指數、花粉濃度指數、情緒指數、感冒指數、游泳指數、啤酒指數、冷飲指數等等不胜枚舉。据統計,目前在中國約有各類气象指數50余個,而直接与健康有關的占了1/4。

  對于各類“指數”,市民既感興趣又有不解

  采訪中,一些市民表示對与健康有關的气象指數預報很感興趣。北京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吳女士說,她的皮膚很容易晒傷過敏,入夏以來,她很關注電視里每天的紫外線指數預報,“指數”成了自己決定何時外出以及外出時是否涂抹防晒霜、涂抹何种防晒霜的參考依据。

  一些習慣在早晨鍛煉的老人則對晨練指數十分關注。家住北京櫻花園小區的一位老人對記者說,如果預報說明天晨練指數較高(污染較重或過冷過熱不宜鍛煉),他就會選擇別的時間健身,“指數是經過科學計算出來的,肯定要比自己的感覺准”。

  但也有不少市民對媒體上出現的各類“指數”甚少注意或不大理解。一位在机關工作的孟女士說,她比較關心每天的天气預報,而對于什么是指數,這些指數是如何制定出來的,是否准确,尚有很多疑問。

  醫療气象指數預報在中國剛剛起步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城市生態研究室高級工程師陸晨一直在從事醫療气象等方面的研究,据她介紹,人體許多生理功能如熱平衡机能、體溫調節、內分泌系統等會受到多种气象要素的綜合影響,例如大气溫度、濕度、气壓、光照等。醫療气象指數就是指气象條件或變化對健康影響的一個程度,它往往按不同等級來划分。在制定一個指數前,首先要找出那些對健康影響較大的气象要素,經過分析后變成可以量化的指數。比如今夏入伏那天,北京中暑指數曾達到4級———气溫越高、濕度越大、風力越小,中暑指數就越高。

  陸晨說,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關心的不僅限于天气的客觀狀況,更注重天气狀況帶給人的主觀感覺以及相應的健康指導。比如他們每年3~10月開展的花粉濃度指數研究与預報就受到哮喘患者以及花粉過敏者的歡迎。眼下,他們正在做一個有關气象与心腦血管疾
病的課題———針對不同气象條件制定出不同的危險度評价指數,這些“指數”可幫助社區醫護人員對心腦血管病人及時進行健康干預。

  醫療气象指數預報在中國尚屬新鮮事物,目前只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里開展,預報的疾病也只有呼吸道感染、哮喘、腦出血、冠心病、高血壓和心肌梗死等几种。至于說到“指數”的准确性,陸晨表示,“指數”的准确要基于天气預報的准确,目前,大
城市一天的天气預報准确率在70%~80%左右,而一周或更長時間預報的准确性相對較差。

  “指數”也需要科學理解与規范

  采訪中,一些醫界人士也表示了對各類健康“指數”的看法。北京中醫藥大學傅延齡教授對記者說,中國醫學中很早就有气象和人體健康關系的描述。在人體疾病生成過程中,气象只是其中的一個誘因,由于個體體質存在差异,同樣的气象條件對每個人的健康影響并不相同,對于“指數”的理解不要陷于机械和被動。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与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所長金銀龍教授認為,健康指數預報的确有助于人們積極防范疾病,但目前需要關注的是,构成一個個指數的要素或指標是否得到過權威部門認可,它的科學性、合理性、准确性如何?金教授說,醫學領域運用的一些指數,是要經過專家委員會嚴格科學論證的,如用于肥胖控制的“體重指數”已得到國際醫學界的公認。

  据气象學界人士介紹,由于缺少与醫療部門的協作,目前醫療气象預測指數的制定采用的都還是气象學上的統計方法。比如,感冒指數,气象學意義上的發病率統計只是一個住院人數或就診人數,而醫學上要求的流行病學統計則要嚴格得多。因此,眼下迫切需要既懂气
象又懂醫學的人來做指數預測方面的研究。

  也許對“指數”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但正如采訪中很多人士表示的那樣,“指數”的出現的确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致了。從過去出門看“黃歷”到現在出門看“指數”,人們的生活正一天天走向科學、健康、理性。

(健康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激素替代治療弊遠大於利 臨床試驗被突然終止
菠菜涼拌營養又安全
《英雄》撞人事件進展:傷者決定起訴
吃的學問十一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