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內外反對壓力 美攻伊計畫受阻

標籤:

【大紀元8月28日訊】(中央社記者章君宇多倫多二十七日專電)多倫多星報專欄作家韓德曼今天撰文指出,由於美國民眾、外交政策智庫及盟邦的反對,布希政府推翻伊拉克沙丹.胡笙政權的計畫已受阻。

韓德曼指出,推翻伊拉克政權一直是布希政府的主要目標。尤其是九一一以來,布希政府更將各種恐怖活動與伊拉克掛鉤,企圖製造攻伊的正當藉口。但最近從布希的談話來看,布希政府攻伊計畫已遭到挫折。

韓德曼指出,布希雖然強調改變伊拉克政權是件對世界有利的事,但最近他又說,如何達成此一目標尚需諮詢。

除布希在攻伊計畫上改口,已不如過去那樣迫不及待外,美國民意的反應也值得注意。韓德曼指出,過去幾週來,華府充斥著攻伊計畫的批評。這些批評有些來自外交智庫,有些來自共和黨內,更有的來自老布希總統的幕僚人員。

例如,波斯灣戰爭時代擔任老布希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的史考克羅最近即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質疑此時攻伊的時機及戰略恰當性。一般咸信,史考克羅在撰此文前必先徵詢過老布希的意見。

韓德曼表示,九一一之後,美國抗禦外侮的民情雖然高漲,但與此同時,美國人也更有自省能力。此一自省能力最近充份反映在攻伊的討論之上,並終將影響到布希政府的決策。

老布希總統最後一任國務卿伊哥伯格最近表示,美國在推翻胡笙政權一事上既沒有盟邦支持,自己又無下一步計畫,那麼此事應寧緩勿急。伊哥伯格的批評十足反映了白宮目前的困境。

除此之外,沙丹.胡笙目前並沒有製造毀滅性武器的真憑實據。而且即使有真憑實據,美國攻伊就真能防止他使用毀滅性武器嗎?這也是布希政府目前拿捏不定之處。

柯林頓政府時代的國務卿歐布萊特最近也質疑,即使美國在沙丹.胡笙使用毀滅性武器前成功拿下伊拉克,美國能保證中東地區的穩定嗎?

歐布萊特指出,美國拿下阿富汗後,至今仍未能維持阿富汗的穩定。中東地區的情況更為複雜且具爆炸性,美國在決定攻伊前不能不慎。

韓德曼表示,以往,美國政府在對一個外國政權動武前很少對後果做出縝密考慮,但這次攻伊前的各種民間反應及討論使得美國政府一再三思,毋寧是一種好現象。(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英美今秋戰爭高峰會 計畫攻伊
美防長命查攻伊機密外泄
攻伊行動 美軍方高層有異見
美攻伊新策略 先取巴格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