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救荒本草堂 承傳客家傳統酸柑茶

用龍眼木炭慢火細煮,呈現酸柑茶最美好的風味。(賴瑞/大紀元)
人氣: 226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1年0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台中報導)您是否聽過「酸柑茶」?這是一種台灣客家人特殊的養生茶飲,源自廣東梅縣,現在以桃竹苗一帶為主。

曾經創辦《常民文化出版社》、出版160多本書的作家劉還月,結束出版社後,跟老父親還有女兒劉於晴來到新竹北埔山區「救荒本草堂」,12年來耕耘出自耕自食,自給自足的一片天地。

「救荒本草堂」名稱來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朱元璋第5個兒子朱櫹所寫的《救荒本草》一書,這本書是朱橚在明初混亂的政局中,自己種植百種植物,並記錄了414種可供飢民裹腹的野生食用植物,也啟發了劉還月返回鄉里的想法。他在50歲那年買下北埔這片300坪的土地後,帶著一老一小回歸山林田野生活,開山闢路之餘耕讀寫作。

「救荒本草堂」名稱來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朱元璋第5個兒子朱櫹所寫的《救荒本草》一書。(賴瑞/大紀元)

 

虎頭柑提前成熟 展開酸柑茶製作季

如今在草堂屋後的山坡地上,劉還月種了多種原生植物,包括客家庄常見的虎頭柑、佛手柑、大風草、桑樹,還有開著黃色小花的阿里山油菊。

雖然每年過年前後,才是虎頭柑的產季,但今年虎頭柑提前成熟,救荒本草堂的酸柑茶製作季也提前開動,在強烈寒流接連來襲的1月,7、8名年長的鄉親來到草堂裡幫忙製作,劉還月說,今年準備了300斤茶葉,來幫忙的鄉親朋友都很熟悉酸柑茶的製作方法,只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就能完成初步的工作。

供桌上的虎頭柑,取它的酸與茶、中藥結合,經過反覆日晒、蒸煮,讓柑橘的酸慢慢轉為甘。(賴瑞/大紀元)

劉還月表示,酸柑茶選用的就是虎頭柑,虎頭柑外形碩大,色澤澄黃,客家庄園裡都會有人種植,成熟的虎頭柑會出現在過年時祭拜的供桌上,因為它的果肉酸澀,不適合直接食用,但個頭大可用來「壓」神桌。

年節後,供桌上的虎頭柑雖然逐漸失去水分,但還是酸,於是取它的酸與茶、中藥結合,經過反覆日晒、蒸煮,讓柑橘的酸慢慢轉為甘。劉還月說,這就是客家精神,不但愛物惜物,還與實際生活直接連結,他小時候就看著家裡人做酸柑茶,做好的一顆顆圓形的果茶吊掛在廚房爐灶的煙囪旁,讓它在爐火旁慢慢被燻蒸成乾癟的黑茶。

緊壓在虎頭柑裡的茶和草藥,在蒸煮的溼熱環境中才能充分地發酵,這是採用了普洱茶「渥堆」的工藝。(賴瑞/大紀元)

繁複工序 酸柑茶製作熱烈展開

酸柑茶標準工序是九蒸九晒,但還需要繁瑣的前置作業。在救荒草堂裡製作酸柑茶的年老長輩一個個手腳伶俐,看他們端坐在大圓盆旁,拿起一顆顆虎頭柑來,先用特製的金屬圓筒,在虎頭柑頂部切割出一個圓缺口,再用湯匙細心地挖去果肉,再把空心的虎頭柑堆疊在塑膠圓盆裡,挖出的果肉另外放置。

挖出來的黃澄澄果肉還要用果汁機快速地絞碎成果泥,負責打果汁的工作人員會進到三合院的屋裡去取備用的茶葉,還有七葉膽、尖尾風、桑葉、大風草、枇杷葉、雞屎藤、薄荷、肺炎草、香茅等乾草葉,最後加入晒乾的佛手柑細絲,這10種中藥草葉和綠茶,再與虎頭柑的果泥用攪拌的機器,拌成粘稠溼潤的內餡,才能填入那些空心的虎頭柑裡。

先用特製的金屬圓筒在虎頭柑頂部切割出一個圓缺口,再用湯匙細心地挖去果肉,再把空心的虎頭柑堆疊在塑膠圓盆裡。(賴瑞/大紀元)
把混和好的溼潤藥材,緊緊地填壓進空心的虎頭柑裡。(賴瑞/大紀元)

此時,挖去果肉的虎頭柑又要回填更多的東西,然而製作的長輩們可不含糊,拿起一根根粗木棍用力地把混和好的溼潤藥材緊緊地填壓進空心的虎頭柑裡,壓緊壓實,沒有一點空隙的緊壓果茶就完成大半了,接下來就是蓋回柑皮蓋,用粗棉繩來回纏繞綁緊。

酸柑茶的前置作業工作完成後,接下來就是劉還月埋頭工作的日子,他要把綑紮好的酸柑茶放入蒸籠裡,大火蒸上一個鐘頭,再放入他特製的炭火爐中烤去水分,等到陽光普照的大晴天一到來,就要一盆盆端出去曝晒,如此這般反覆曝晒、烘乾,直到完全乾燥,共需費時3個月。

虎頭柑裡要填入七葉膽、尖尾風、桑葉、大風草、枇杷葉、雞屎藤、薄荷、肺炎草、香茅和佛手柑細絲,10種中藥草葉和綠茶混合。(賴瑞/大紀元)
沒有一點空隙的緊壓果茶完成後,接下來就是蓋回柑皮蓋,用粗棉繩來回纏繞綁緊。(賴瑞/大紀元)
把綑紮好的酸柑茶放入蒸籠裡大火蒸1小時,再放入特製的炭火爐中烤去水分。(賴瑞/大紀元)

九蒸九晒 三年陳放才開茶

黑茶和其他種茶最大的差別,在於茶葉緊壓的過程,緊壓在虎頭柑裡的茶,在蒸煮的溼熱環境中,才能充分地發酵,這是採用了普洱茶「渥堆」的工藝。

「九蒸九晒不只是老人家隨便說說而已。」劉還月說,更不是真的就只是「久蒸久晒」,而是一次又一次創造發酵好茶的條件,讓原本不成茶的茶,歷經九「死」之後,最後成就茶的一「生」。

完全乾燥的酸柑茶還要放入甕缸中陳放,陳放的過程中,酸柑茶會變皺變小,顏色也會逐漸變深,由土黃、深褐而黑。三年陳放後的成品已硬如石頭,必須使用鐵槌敲碎,才能取出來沖泡。

酸柑茶製作季提前開動!(賴瑞/大紀元)

客家養生茶飲 以藥效為目的

劉還月更強調,這種台灣客家人特殊的養生茶飲,源自廣東梅縣,現在以桃竹苗一帶為主,其實酸柑茶是以藥效為目的,所以添入好幾種青草藥,而佛手柑更是客家人拿來治感冒、喉痛的材料,而且不僅那些青草藥,柑皮烘乾後即為「陳皮」,本身也有化痰、鎮咳、解熱功效。

每年到了酸柑茶品茶會,劉還月除了要把茶包裝好之外,更要先煮好一些茶,茶放涼了,冰起來成為涼茶,這是為了讓來到草堂的伙伴們喝到的第一口茶,就是冰涼入心的酸柑茶。而且品茶會現場的酸柑茶,都是用龍眼木炭慢火細煮,呈現酸柑茶最美好的風味。◇

酸柑茶歷經「九蒸九晒」,一次又一次創造發酵好茶的條件。(劉還月提供)

責任編輯:李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