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扶搖。
位於四川的古蜀國「三星堆文化」以及相關的各種非常奇特的三星堆文物,是近期廣受關注的話題,主要原因是因為從2020年10月開始,三星堆文化遺址新出土了更多文物,包括超大的黃金面具殘片、展現古代蜀地青銅鑄造工藝最高水平的青銅方尊,以及長約30厘米的一隻飛鳥金飾片。 而且今年3月下旬,人們通過大陸官媒央視的四天直播,更是身臨其境般感受了一下三星堆遺址考古的最新發掘活動,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它。
大家知道,一般的考古挖掘工作,基本上是越挖越清楚文物的歷史背景和內涵,但三星堆的考古工作,正好相反,是讓專家們越挖越疑惑。但有一點是被公認的:三星堆的發掘填補了歷史空白,揭開了人類遠古文明的神祕面紗,讓那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重見天日。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被譽為二十世紀人類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世界第九大奇蹟的「三星堆文化」。
什麼是「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大約12平方公里,三星堆的頂部原有起伏相連的三個土堆,寬10米左右,因與馬牧河北岸的月亮灣臺地隔河相望,清嘉慶《漢州志‧山川志》中有「三星伴月」的美稱。
1929年,一個篤通道教的秀才燕道誠和兒子燕青保在家宅旁挖水溝的過程中,無意間挖出三百多件玉石器。一個中文名字叫董篤宜的英國傳教士,也從燕家買了幾件玉石,找人鑑定一下,發現都是歷史久遠、價值連城的寶貝,於是立刻找來當地駐軍進行保護,並於1934年與時任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組織考古隊發掘出土六百多件文物。然而,當時學術界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遺址的歷史價值。
三星堆遺址在時隔近60年後終於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驚喜。1986年7月,兩位農民工挖土時再次挖到了玉器,就是說,他們發現了著名的三星堆遺址1號坑,共出土各類器物567件;緊接著,8月,另外兩個農民工又發現了2號坑,但這次挖出的不是玉器而是青銅面具,共計出土文物6,095件。隨著大型青銅立人、青銅神樹、縱目面具、青銅神像、黃金面罩、金杖、大量玉器和象牙不斷出土,來自三星堆的這些神祕文物終於呈現在人們面前。真可謂「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然而注定不平凡的三星堆,在2019年再次引起轟動。當年12月2日,三星堆考古遺址公園工作人員,在供遊人參觀的棧道牆角用探鉤於地下一米處觸碰到了器物。考古人員順藤摸瓜,耗時半年又找出了三星堆6個新坑。2020年10月,中國大陸3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逾百名考古工作者合作開始了三星堆遺址第二階段考古發掘,到今年3月下旬為止,又出土了五百餘件文物。
三星堆的發現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足以改變人們對古代歷史或文化的認識。因此考古學界把三星堆遺址若干次考古調查和發掘所獲資料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也許大家會問,在中國已發掘出眾多文物古蹟,為什麼三星堆文物如此轟動?它有何神祕之處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的一段感想,特別提醒國人三星堆文物的價值,他說:「當我們看慣了中原的那一套罈罈罐罐,我們看三星堆就覺得它奇怪,它使我們感到震驚,覺得前所未見。它把人、神和人神之間都給鑄出來了,它都是以圖像的方式向我們展現出來當時三星堆人的社會生活。」
三星堆文物的種類
目前出土的珍貴文物有上千件,有學者將它們大致分為三類:
1. 與華夏文明迥異的「外來品」
文物中最神奇的,便是那些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先例且造型奇特的眾多青銅造像。
例如,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的「青銅縱目人像」,造型十分誇張,一對眼睛呈圓柱狀向外凸起,凸起部分長達16厘米,看上去像現代的望遠鏡,也很像螃蟹的眼睛。人像的耳朵也向兩側大幅展開,人臉上露著一絲神祕而詭異的微笑。有解釋說,這尊人像表現的是神話中的具有「千里眼、順風耳」的神人。
除了「縱目大耳」外,青銅造像中還有「人形鳥腳」、「大立人」、「小立人」。其中,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的一尊細而高、容貌與華夏文明迥異的青銅大立人,穿著一件燕尾服式的袍子,光著腳丫,站在一個高高的底座上。雕像整體高度為2.62米,其中銅像身高1.70米。這是迄今為止世界歷史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最奇特、最神祕、最高大的銅像,被譽為「銅像之王」。
還有戴著類似宇航員頭盔和金面罩的青銅人頭,難道三星堆文明時期,還有過太空活動?
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雷雨說,「以人來作為青銅器的表現主體,不是中原青銅文明的傳統,而是三星堆的強項。」大眼、隆鼻、寬嘴、長耳是這些青銅像的基本標配。很顯然,正常人類是不可能有這種長相的。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離奇古怪的「人像」究竟是在仿造誰的形象呢?三星堆人能製作出如此栩栩如生的青銅人像,必然有相應的原型人物存在,難道數千年前的中華大地上,真有這種長相奇特的「異人」生活在世上?
除了青銅器件,黃金面具、黃金權杖也令專家學者百思不得其解。最新發現的半張黃金面具寬約23厘米、高約28厘米,重量約為280克,預計完整的總重量應該超過500克。而且,黃金面具相當厚,不需要任何支撐就可以獨自立起來。而之前發現的稀世珍寶黃金權杖,長143厘米,直徑2.3厘米,重463克。這些金器的做工,用現代工藝看,仍是十分精緻,不由讓人感歎,當時的手工藝該是多麼發達。
而且,黃金面具和黃金權杖也給大家出了一個難題,那就是蜀地沒有大型金礦,而且三千多年前不僅沒有黃金開採技術,連黃金冶煉技術也沒有,要知道普通木炭一般在900℃左右燃燒,只能熔化青銅,不能熔化熔點高達1,064℃的黃金。那這些黃金是哪裡來,又如何製作成工藝品的呢?
2. 融入中原文化元素的器物
型制接近中原的青銅尊,具有中原文化特點的鳳尾和饕餮紋,中原祭祀常見的玉璋,與良渚文化同類物很接近的玉琮,用於燒煮食物的三腳陶盉,以及絲綢製品殘留物等器物,都具有全部或部分中原文化元素。3月28日還有報導說,三星堆遺址和吳城遺址的青銅器使用的是同一來源的金屬原料。
3. 原生態物品
目前已發掘出土的原生態物品主要是象牙和貝殼,品種雖然單一,數量卻十分龐大。先說象牙,初步估計,象牙有上千支。如果按一頭大象有兩支象牙算,得有多少頭大象被獵殺?它們的屍體是如何處理的?這麼多的大象來自於何方?也許遠古蜀地,曾是大象居住的樂園?
再來說貝殼,現在累計出土了4600多枚貝殼,它們大小均勻,有的還經過了加工,可見每一枚貝殼都是被精挑細選出來的。大量的貝殼來自何處也很讓人費神。現在有專家通過儀器分析,說這些貝殼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主要是孟加拉國灣和阿拉伯海之間的地區。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地處內陸盆地的三星堆,為何會出現如此之多的、來自遙遠印度洋的貝殼?
「三星堆文化」是史前文化?
正是因為三星堆文化有這許許多多撲朔迷離的神祕之處,才令世界各國的考古專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爭論了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有許多千古之謎難以破譯,以致不少媒體稱之為來自「外星人」的文化。
關於三星堆文化的起源,網路上的各種版本也是腦洞大開,千奇百怪,無奇不有。比如,「古蜀文明說」、「華夏文明說」、「《山海經》說」,也有「埃及文明說」、「西亞文明說」,甚至還有人說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雜交」的產物等等,可謂眾說紛紜。
而與三星堆文明起源之謎並存的,還有該文明的消失之謎。三星堆文明處於北緯30度,這一區域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祕的緯度,很多未解之謎、神祕事件、靈異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區域附近,未來有機會我們會和大家好好說一說這個神祕的北緯30度。
這個三星堆文明,正好處於這個緯度,而充滿謎團的瑪雅文明也在這一緯度。而且,這兩個文明,都不知何種原因都突然神祕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也假想了種種原因,如水患說、戰爭說、遷徙說等等,但都因證據不足始終停留在假設上。
有研究地質的學者給出了一份他的分析。我們覺得很有意思,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
有學者在《四川盆地現象成因及三星堆遺址之謎破譯》一文中指出,根據地球演變規律可推知,四川盆地現象是由地球上輪生命周期中的陸域板塊與海洋板塊間發生升降運動形成的。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四川盆地經歷了海盆——湖盆——陸盆的滄桑之變。
三星堆文明現象發生在地球的半濕潤期,即地表陸域與海洋生成後的時期,也是地表地質開始裸露後的時期。因四川盆地緯度低,又是淺海區冰川厚度不大,所以在地球暖化開始後較早融化出現地質裸露現象,催生了地球早期生命現象,所以三星堆文明是地球上出現最早人類文明現象之一。
四川盆地因地理位置封閉,造就了三星堆獨特人類文明現象,該現象消失是由於盆地周圍主要是西部或西北部的冰塞湖潰湖所致,被大水瞬間消滅,所以該文明沒留下任何跡象。這樣也可以解釋三星堆遺址為什麼挖掘出了大量的象牙和貝殼。
大家知道,《聖經》中講上帝用泥土造了人;中國人講女媧用泥土造了中國人;還有其他的神造了其他的人。因此這一期地球人都是神仿照自己的樣子所造的,是神的形象。而不同時期的人類文明可能是不同的形象。三星堆出土的那些稀奇古怪的青銅人像或許是上一期文明人類的形象,或者是其它史前文明人類的形象,或者是不同時期人類文明信仰的神的形象,因此與本次人類有著巨大的差別。
大家覺得這個解釋是否有道理呢?如果三星堆文化真是來自「史前文明」,那它不僅改寫了人類已知的歷史起源,也將徹底顛覆「進化論」假說,那真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呢。
總之,三星堆文明雖然沒有文字,成為開啟遠古文明的一把金鑰匙,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在未來的節目中,我們將和大家一起探尋三星堆文化神祕的起源,並嘗試解開它所帶來的那些謎團。
《未解之謎》,我是扶搖,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歡迎訂閱Youmaker頻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訂閱頻道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訂閱未解之謎telegram群組:https://t.me/wjzmchannel
責任編輯:李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