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東石人文新景點——港墘碑林

2019年與布袋中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家信共同策劃「布袋碑林」,邀請水墨畫家蔡友、李轂摩,名書法家張炳煌、李奇茂等為碑林題字。(鄧玫玲/大紀元)
人氣: 144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1年05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台北報導)您聽過「碑林」嗎?來到充滿海味的嘉義東石,除了規劃去鰲鼓溼地賞鳥,或者乘船去看一眼即將消失的外傘頂洲,也可以走一趟「人文藝術之旅」!

許多人對東石鄉的印象,是個「沿海鄉鎮」,其實,這裡還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許多文人雅士專程來拜訪,只為了欣賞東石港墘的人文藝術之美。

港墘位於朴子往東石的168縣道上,所謂的「港」不是港口而是一條名叫「港仔」的小溪,「港墘」就是位在「港仔」旁的一個鄉鎮。

然而,2008回到家鄉的林柏賢表示,港墘如今雖然是一個沒有好山好水,也沒有老街名街的偏村小漁港,但那條名為「港仔」的溪流,曾經是當地人們的生活中心,村民在溪裡捕魚,在溪邊種植,人來人往的小港口,可將朴子的甘蔗運到東石,來自布袋的鮮蚵、鮮魚要挑到港墘再轉運各地,自今還保留著100公尺的港墘古道,記錄了那段人貨絡繹於途繁榮歲月。

30歲就在屏東警界擔任主任祕書的林柏賢,退休後,在鄉親的熱切期盼下回到東石,開始著手開發東石的鰲鼓溼地,訓練解說員成立生態館,之後又進行東石的人文建設。

他踏遍了23個村莊,找出10棟保有人文古風的老厝,他說,像陳家古厝的三合院建築,不但是把80年歷史的傳統紅瓦建築保存得很好,古厝中的老字畫和灰壁彩繪更是彌足珍貴。「早期人們在搭蓋房舍時都非常用心,即使是石灰土牆也請藝術家彩繪,並細心保存到現在。」

留住日治石柱 營造港墘碑林

近60件名家書法和繪畫,請本土藝術家手工雕刻在碑石上,排列在港墘石柱的周邊,成為藝文、教育界參訪的人文新景點——港墘碑林。(林伯賢提供)

除了要找出珍貴的文化建築,還要想盡辦法保住被拆除的文化建築。像建於昭和13年的港墘派出所,結構雅致堅固,在不能保住歷史建物的無奈下,林柏賢和在地人努力留住門前那兩根石柱,把兩根日治時代的石柱移到一處無人的排水溝旁,取名為「港墘古柱」,並懇請請李奇茂大師題贈「港墘古柱」墨寶鐫刻在一柱擎天的玄武岩上。

保住古柱之後,林柏賢又陸陸續續增加了古董級的藝術作品,把近60件名家書法和繪畫,邀請本土藝術家手工雕刻在碑石上,有交趾陶燒製的,也有青斗石雕塑的碑石,以人體造型一體兩斜面的石碑為主軸,排列在港墘石柱的周邊,成為藝文、教育界參訪的人文新景點—港墘碑林。

港墘詩路、碑牆 展現古典藝術之美

港墘國小在2015年舉辦了全國詩會後,林柏賢把17件作品加上沿革誌共18篇,聘請本土雕刻家潘威志創作成一道詩意盎然的「港墘詩路」。(鄧玫玲/大紀元)

港墘國小在2015年舉辦了全國詩會後,林柏賢把全國詩會的作品17件加上沿革誌共18篇,精選上等的旗山石,聘請本土雕刻家潘威志,創作成一道詩意盎然的「港墘詩路」,展示在港墘國小的校園裡,並訓練國小的學生擔任小小解說員,為參觀的貴賓和學校的小朋友作精采的解說。

除了詩路還有碑牆,港墘國小大門圍牆內的「港墘碑牆」,展示了名書法家張炳煌的墨寶「求放心」,還有許多名家的繪畫、書法,都以極細緻的雕塑技法展現。這些雅致的碑文,讓港墘國小的校園充滿古典的藝術氣息,有別於一般華而不實的彩繪或裝置藝術。

港墘國小大門圍牆內的「港墘碑牆」,展示了許多名家的繪畫、書法,都以極細緻的雕塑技法展現。(鄧玫玲/大紀元)
「港墘碑牆」的芭蕉圖,展現雕塑家潘威志細膩的雕塑技法。(鄧玫玲/大紀元)

布袋碑林 大師書法展

林柏賢與中安社區李家信共同策劃「布袋碑林」,位於過溝公園西側、台17線路旁。(鄧玫玲/大紀元)

2019年,更與布袋中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家信,共同策劃「布袋碑林」,位於過溝公園西側、台17線路旁,路過的民眾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觀賞著石碑上書寫的各式楷、篆、行、草等大師的書法作品。

林柏賢說,「布袋碑林」四字是邀請嶺南派國畫大師歐豪年撰寫,還邀水墨畫家蔡友、李轂摩,名書法家陳岳山、張炳煌、李奇茂及臺灣印社榮譽社長周澄為碑林題字,其中還可見書法家蔡江東、吳明宗及畫家劉高興合力製作的碑石,除了創意的圖像文字還有鐫刻的2條游魚,文情並茂的創意讓人一見難忘。

布袋碑林中由書法家蔡江東、吳明宗及畫家劉高興合力製作的碑石,除了創意的圖像文字還有鐫刻的2條游魚。(鄧玫玲/大紀元)

李家信也表示,能在偏鄉的城鎮有一處人文素養的碑林,真的是很有意義的事,25座大師級的碑林完成後,故宮前院長馮明珠等藝文、教育界人士曾來參觀,尤其是嘉義縣長參觀後,考慮要把一旁的過溝公園好好整建一下。

江濱詩牆 另一條人文美學道路

林柏賢住所前的江濱詩牆,把大師級的作品留在詩牆上,為後代子孫留下豐富的人文資產。(鄧玫玲/大紀元)

林柏賢說,許多藝術家的墨寶「一個字就上萬元」,因為他和很多藝術家有深厚的交情,請他們為碑林題字推廣人文美學,大師們都願意協助;石碑上藝術作品可保存千百年,而且把當代大師的墨寶留在東石,更具深厚的文化底蘊。

「台灣在經濟起飛後,很少人在做這種有文化的東西,整個社會越來越不重視人文素養。」林柏賢說,「我在港墘開闢了兩條人文美學的道路,一條是港墘國小的詩路;另一條就是我住所前的江濱詩牆,把大師級的作品留在詩牆上,為後代子孫留下豐富的人文資產,我現在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