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紐約地鐵不斷進水

地鐵通風口、樓梯間都是漏 強降雨下 四百多個地鐵入口會受洪水影響

人氣 1009

【大紀元2021年09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當艾達(Ida)颶風殘餘帶來的暴雨在短短的11天內第二次將紐約地鐵變成水簾洞、甚至是泳池後,州長霍楚呼籲加強紐約街道的排水系統和地鐵系統,稱未來需要將注意力轉向改善風暴系統。

RPA報告稱,在降雨量達到每小時3.5英寸的極端情況下,多達20%的地鐵入口(總共400多個)會受到洪水影響。
RPA報告稱,在降雨量達到每小時3.5英寸的極端情況下,多達20%的地鐵入口(總共四百多個)會受到洪水影響。(取自RPA報告)
人行道上這些通風口讓新鮮空氣進入地鐵站並將熱量散發出去,但也讓雨水輕易灌入。
人行道上這些通風口讓新鮮空氣進入地鐵站並將熱量散發出去,但也讓雨水輕易灌入。(黃小堂/大紀元)

8月21日,紐約市曾創下一小時降雨近2英寸的紀錄,但11天後(9月1日晚)這個紀錄就被打破,一小時3.15英寸的降雨以驚人的速度淹沒了汽車、地鐵站和地下室公寓,洪水造成地鐵停擺、並在新澤西州和紐約淹死了數十人。

每年夏季到秋季末都是大西洋颶風季,9月份的季風最為活躍。如何抵御更為嚴重的洪水災害,紐約市排水系統問題再成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MTA「如何堵住一百萬個漏洞」

下大雨時,所有的水都必須流到某個地方,由於城市的大部分地區都被瀝青覆蓋,所以水會流動,例如流到雨水渠,但是當雨水渠被樹葉、樹枝、垃圾或太多水堵塞時,它就會匯集並流向別處。下一個要去的地方是地鐵。

2016年9月紐約《鄉村之聲》(The Village Voice)曾發表一篇關於MTA「如何堵住一百萬個漏洞」的專題報導,主要講紐約地鐵如何防洪的問題。

以前地鐵建成時,工程師們最關心的不是洪水,而是通風。大家在出入地鐵站前,在街道上可以看到一排排的通風格柵(通風口),那是為了讓新鮮空氣進入並讓熱量散發出來。現在,它可以讓水進來。

作者尼爾‧德馬斯(Neil Demause)寫道:你可以把地鐵想像成一個巨大的排水系統,洪水會通過無數的地表縫隙和地鐵入口淹沒隧道。僅在曼哈頓下城,地鐵系統就有超過5,600個這樣的街道開口。

2012年10月當超級風暴桑迪登陸紐約市時,數億加侖的海水從各個街道開口——地鐵樓梯間、人行道通風口和檢修口——湧入紐約市地鐵系統,幾個小時內,紐約市十幾個地鐵隧道和九個地鐵站被淹沒,咸水腐蝕了整個地鐵系統的電力電纜、線路、軌道和電氣設備,造成巨大損失。

德馬斯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密封所有這些縫隙,並使用像汽車隧道一樣的通風井系統。這樣一個項目的價格將高達數十億美元。

在2012年桑迪襲擊之後,新澤西州和紐約州都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來改善洪水防禦,但其中大部分工作主要集中在保護社區免受海水影響,而不是雨水。這次,社區對下雨帶來的洪澇就措手不及。

為什麼紐約地鐵不斷進水

就在幾週前的7月15日,紐約區域規劃協會(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RPA)公布了一份報告,預計地鐵站被水淹的情況會更頻繁,說紐約地鐵系統仍然沒有為此做好準備。

桑迪颶風後,MTA花了大約50億美元的維修費,並投資26億用於防災項目,發明設計了各種特殊的裝置,用以地鐵防水。包括為地鐵的通風格柵準備了數千個人行道「通風口蓋」,但一個致命的設計缺陷是,暴雨來臨前需要動員數百甚至數千人,跑去一個個蓋上這些罩。

報告稱,在降雨量達到每小時3.5英寸的極端情況下,多達20%的地鐵入口(總共四百多個)可能會受到洪水的影響,就像2012年桑迪颶風期間發生的一樣。

報告還稱,紐約市的資本計劃將在未來十年內花費46億美元用於改善下水道。但還不清楚這將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交通系統在面臨雨水引發洪水時的恢復能力。

MTA疏通地鐵排水管速度慢

RPA的報告說,地鐵的潮濕問題在紐約並不新鮮,即便是干燥的晴天,紐約每天都能從地鐵系統抽出1400萬加侖水。

《紐約每日新聞》週四援引一名MTA監察長的報告揭示,MTA疏通堵塞的地鐵排水管的速度很慢,目前一年的目標是15萬英尺,而整個系統中有418英裡的排水管,也就是一年清潔疏通7%的排水管,以這個速度計,MTA需要15年的週期才能清理完堵塞的下水道系統。

MTA官員對《每日新聞》表示,內部專家現正收集監察長報告中的數據,最終將加快清潔疏通工作,「所有下水道將至少以4年為周期進行清潔。」

紐約地鐵防洪還需要時日,看來當強降雨襲擊時,民眾還是少往地下跑,就近找到安全室內緊急避險,一直待到洪水消退為好,沒有可靠的交通方式,還是別急著回家了。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更新】紐約市暴雨引發洪水 至少8人死
創紀錄降雨釀45死 紐約新澤西進入緊急狀態
紐約市暴雨洪澇死亡升至13人 11人住地下室
承諾援助颶風受害者 拜登:大家同舟共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