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愛國」從來沒有理所當然 只有值不值得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3年12月13日訊】引言:把所謂愛國視為先驗存在的情感,認為這不容選擇,只能接受;有時甚至要令人在利益考慮或威嚇之下裝出所謂愛國的表情及反應,這能算什麼勞什子的愛國?說穿了,這只會製造大量的虛偽,甚至只是權勢對個人的卡壓。

不知不覺,來到英國居住已經超過一年半。一直都是以香港為家,以前沒有想過自己會移民。我生於香港,成長與香港,學業與成家都在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在香港工作,為社會服務,認為自己可以為香港社會的進步薄盡綿力,也想像香港是自己安身立命以至退休後生活的地方。

香港是華人社會,一直以來,無論中國大陸是封閉、是開放,香港社會都與中國大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所以就如很多香港人,意識中也知道自己是個中國人,這是一種先驗存在的身份,就是這樣了,沒有所謂接受或不接受的。因此,進入大學教書之後,自己的教學與研究焦點,主要都是與香港、中國、及其他華人社會有關。

以前沒有想過自己會移民,上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的兩波移民潮,都沒有考慮過。去年決定過來英國生活,從來都不是人生規劃中的構想,但結果就是過來了。因為香港被中共政權及今天那個特區政府搞到走樣變形,破壞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把太多不合理的東西加諸香港人頭上,加上自己一向都坦然本着知識分子的良知,不保留地評議香港的公共政策及中港兩地的政治及社會事務,在當前的環境下竟然變成了危險的行為。所謂「危險」,是被暴政針對及迫害的危險;是無法再得到合理的人權保障、言論自由、集會自由、法治保障的危險;甚至是連基本的人身自由都受到威脅的危險。因此,就如最近幾年過來英國生活的很多香港人一樣,都是被迫避秦而來的。

很多朋友都很關心,問我能否適應英國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天氣。人都是要適應環境的,這點於我困難不大。之前也來過英國旅遊多次,就算沒有移民打算,也挺喜愛英國這邊的自然面貌及社會風情。

以前來英國旅遊,除了探訪名城及歷史文化地標,對英國的自然風光及莊園景致印象深刻。旅遊過程中,當然也會碰上一些萍水相逢的本地人,談談天也是有的。但當時畢竟只是從一個旅客的角度來看這個國家,很多涉及這個國家的細節不會知得得很清楚,與來這裏生活應該是很不同的。

這一年半在英國生活,能夠更深入了解英國的社會狀況、政治及民情。現在居於一個人口不多的平靜小鎮,鄰居全部都不是同聲同氣的香港人,有較多機會與在這裏土生土長的英國本土人民交往,也有已經在英國落地生根多年的鄰居朋友,對本地人的生活習慣、抱持的人生價值、及對事物的態度,一年半來增加了不少理解。

這一年半之間,也去過很多以前作為遊客不會去的地方,例如一些美麗的小鎮,很多驚為天人的美麗村莊,十分豐富及多姿多彩的郊野,闖進過很多以前根本不會駐足欣賞的莊園,進入過大大小小的教堂開眼界,也有更充裕的時間,放慢步伐去仔細欣賞各類博物館的種種珍藏。就算有時只是在街上流連,也可以更詳細地尋根究柢,了解一下很多不起眼的民房門前那些blue plague,從而透過探究在這些民房生活過的歷史文化名人、政治人物、科學家、其他知名人士的經歷及其背後的事蹟,了解這個社會各方面的歷史及文化根源,發掘了很多有趣又有啟發性的小故事。

以前讀過很多有關英國福利國家制度演變及社會政策的學術文章及書籍,但始終都是紙上談兵。現在很多都變成日常生活中必須掌握的竅門。找房子、搞租約、買車、領取車牌、看醫生等等,每一個過程都是一個切身的社會經驗,豐富了對英國公共行政的切身了解,也更實在地感受到英國這邊的公共行政及相關服務的優點與缺點,及各環節面對的問題。

有不少在英國的香港朋友,都有年輕的在學子女,也有一些自己本身來了英國之後在英國教育系統工作,從他們身上也對英國這邊的教育制度加深了認識。因而更肯定香港現在推行那一套,根本就不是教育,更可以說是偽教育、反教育,與教育的精神與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因此,為那些跟隨父母過來英國生活的小朋友高興;又更為仍然留在香港,無可選擇地被迫接受那套洗腦教育的年輕世代感到憂慮,感到不忿。對於北京那個政權及香港現在這個特區政府,為了政治控制而透過洗腦教育摧毀年輕世代的人生,越來越感到憤怒。也慶幸自己的孩子已經過了這個階段,不需要再冒被那個制度荼毒的風險,更慶幸自己無需像很多香港父母一樣因此而需要面對現時那種離開香港與留在香港的抉擇兩難。

以前一直在香港生活,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對殖民主義觀感傾向負面。但對於我那個世代的人,成長過程中看到的是香港社會一直不斷進步,無論各種社會政策、福利服務、民主問責、人權保障、法律保障、公共行政等等,都在不斷改善,都越來越好。因此對於香港近年在暴權政治之下無可避免的全面倒退,仍然感到十分難過。

來到英國之後不多久,適逢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登基70周年;去年底,英女皇也因為年老而辭世;因此,看到新君主查理三世的繼位及登基加冕典禮。在這一年半中,大英帝國的首相轉換了三次,也經歷過兩次地方議會的選舉,是真的選舉,不是被操控的、實際上是欽點的假選舉、偽選舉。雖然只是短短一年半,竟然可以得到在香港失去了的、而且是貨真價實的投票權。這本來就是幾十年來香港人持續在爭取的,也是香港人被承諾了的,但一切現在已經被推翻了。想不到作為人民最基本權利的投票權,竟然能在英國失而復得。明年有機會參與選出新的執政黨及首相時,我才來了英國只兩年。

兩個月前,收到一位下議院議員的郵件,他是我所住地區的議員。信中有一份有關地區事務的意見調查。我覺得區內有一些體育康樂設施可以安排得好一些,便填了那份問卷,掃描之後發到其指定的電郵,之後便忘記這件事了。過多星期之前,竟然收到這位下議院議員親筆簽名的回信,除了客氣一番的感謝我回應其問卷之外,還因應我提出的問題作出回應。而且原來他已經就著我提出的問題作跟進,向地方議會提了問,取得了回應,信中還把那些回應轉述給我知道。

這可能只是小事一樁,其實我也沒有什麼期望會有積極的回應,也不認為一份問卷就可以帶來改變。但我畢竟是收到回應,而且獲得承諾會繼續留意這件事。作為一個小巿民、新來者,這種權力機構對人民的尊重其實才是理所當然的。對於一些近年移居英國的香港人來說,這樣的尊重在香港已經被剝奪了,這顯然也是很多人不得不作出移民決定的其中一個基本原因吧。

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政府的宣傳經常說,因為我們生出來就是流着他們這個強國祖先的血液,所以沒有選擇,一定「要理所當然地去愛那個國家」。根據他們的說法,這是不能作出選擇的、不能反駁的、不容質疑的、也不能不同意的。無論這個強國有幾邪惡,所作所為有幾野蠻,對人民有幾殘暴,處事有幾不合理,只因為我們是在香港出生長大的華人,就只能根據權勢定下的標準去愛這個國家。

事實上,只要簡單的比較一下生活的各方面,認真地反思一下中國及英國的制度,看看中、港及英國幾地人民得到的權利與機會,大家只要對自己誠實一點,都不能否認英國這個很多香港人因為要避秦而來暫且寓居的國家,有很多地方更值得大家去愛護與珍惜。

歷史早有教訓,愛國主義往往是惡棍的最後避難所,也是很多權勢集團胡作非為的藉口。很多人類社會經歷過的歷史災難,都是以所謂理所當然的愛國作為依據的。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國家恐怖主義、訴諸愚昧無知的族群沙文主義,都在鼓吹這種所謂理所當然的愛國。

是否愛一個國家,其實是沒有什麼所謂理所當然的。任何國家都好,「人」才是主體,「國家」只是聚集及凝聚主體的「載體」。所以,只要制度合理,只要有共通的價值,只要能訴諸大家的認同,才能自然地建立一種對國家的愛惜與愛護,形成一種共同的社會情緒,才有資格講愛國情懷。

不問這些,把所謂愛國視為先驗存在的情感,認為這不容選擇,只能接受;有時甚至要令人在利益考慮或威嚇之下裝出所謂愛國的表情及反應,這能算什麼勞什子的愛國?說穿了,這只會製造大量的虛偽,甚至只是權勢對個人的卡壓。

今天中國所講的所謂愛國,其實是十分野蠻的、粗暴的、沒有理據的、而且極之虛假,十分虛偽。這樣的所謂愛國,見之於某些人身上,其實絕大部份情況下都是狡騙的、虛偽的、投機的;見之於被愚弄的大部份國民身上,就往往是盲目的、無知的、甚至是愚昧的!

真誠的、建基於制度合理、價值崇高、道德相互認同的愛國,沒有理所當然,只有是否值得。
流着什麼血液,皮膚是什麼顏色,不代表要接受以那種血液及膚色為名而行的邪惡。只有訴諸理性、文明、符合普世價值、具有崇高的道德標準、合理的制度、為民所有、向人民負責、尊重人民意願、讓人民作出選擇的國家,才值得換來其人民,甚至其他所有國族人民的尊重與熱愛。真正值得愛護的國家,是不需要強調什麼理所當然的。要強迫別人去愛的國家,肯定也不會有幾多可愛之處。

我在英國生活了一年多,不會那麼輕率地說我愛這個國家。我也根本不需要愛上這個國家,也沒有任何國家有權迫我去愛。我只能根據理性的判斷,承認英國比之我生活了近一輩子的那個所謂祖國,有更多可愛之處,有很多方面更值得我愛護。比起那個我曾經近乎無條件地認同、妄想我可以為其進步及文明發展盡一分力的所謂祖國,英國確實有更多值得大家愛護及珍惜的元素。
一年將盡,祝願香港人不要放棄,希望大家抱存盼望,就算不得不保持沉默,也不要參與這個極之虛偽荒誕的愛國遊戲,不要成為這愛國騙局的一員。

也祝願從香港來到英國生活的所有朋友生活愉快,願大家在適應新生活之後,都努力投入英國社會。這裏沒有人會迫你們愛英國,但我相信,大家只要努力投入生活,當知所謂愛國沒有理所當然,只有值不值得。

鍾劍華

2023年11月11日

責任編輯:陳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