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商會報告:歐企在中國研發熱情大幅降低

人氣 1027

【大紀元2023年04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中國歐盟商會(簡稱歐盟商會)週五(4月21日)發布報告說,地緣政治和中共對其冠軍企業的支持性政策,促使歐洲公司重新考慮其在中國的研發計劃。

綜合《南華早報》和彭博社報導,歐盟商會說,烏克蘭戰爭、台海緊張局勢、中共推動科技自主以及「清零政策」的後果,破壞了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長期前景。

歐洲公司越發猶豫在中國投資研發

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歐洲公司對在中國進行研發投資越來越猶豫,因為與他們合作的當地公司(國有或私營)越來越多地購買和使用完全在中國製造或完全不含美國成分的組件。

「這讓公司對在中國投資研發猶豫不決。」他說,「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商品是否會在一兩年後出現在採購清單上,那麼投資研發的機會將接近於零。」

伍德克說,「如今,跨國公司對於研發投資熱情明顯降低。企業對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看法也反應其整體商業信心,在華運營的不確定性削弱了企業商業信心。」

歐盟商會的調查報告還得出結論,跨國公司似乎正在收斂「大幅增加」在中國研發的計劃。調查顯示,去年,有三分之一受訪的跨國公司表示,此類支出將在來年「大幅增加」。而在最新的調查中,被問及是否會在未來五年增加支出時,只有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預計會在這段時間內「大幅」增加研發支出。

歐盟商會的調查結果顯示,52%的受訪者認為,歐盟對與中國合作的看法推動歐洲企業在中國減少研發活動。而26%的受訪者說,美國對與中國合作的看法產生了類似效果。

歐盟商會在去年11月和12月初,也就是中共解除疫情限制之前,對107家會員公司進行了這次調查;商會又在今年1月和2月,對會員公司進行了後續的深入採訪。

調查結果還顯示,壓倒性的多數企業仍認為,中共的清零政策對企業決策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在回答一個有關影響研發趨勢的問題中,約88%的受訪者認為,COVID限制具有高度或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還有多家公司重點關注了有關供應鏈限制的擔憂。

外企面臨將研發本土化的壓力

一位來自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被一家中共國有企業客戶告知,如果要繼續獲得「中國製造」供應商的資格,就必須將技術和研發在中國本土化。

另一位來自製造業的受訪者表示,私營公司越來越擔心未來的政治壓力:要求他們選擇整個價值鏈都位於中國的供應商。

「將技術和研發在中國本地化的回報是可觀的,但潛在的風險也是如此。」報告說。

地緣政治風險

對於與中國有商業利益的歐洲公司來說,中美之間的科技戰並不是他們唯一關心的地緣政治問題。

在回答對研發決策的影響因素中,約45%的受訪者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這些公司的活動或戰略產生了負面影響。

歐盟商會調查的作者在報告中寫道:「俄烏戰的可能升級或台海局勢惡化,是企業正在考慮的情景。」

報告作者補充說,這些緊張局勢帶來的潛在風險,都不建議企業應「增加在中國的研發投資」。

「地緣政治對中國商業環境穩定性的影響預計只會惡化。」報告稱。

報告還說,「幾位受訪者將這個話題與對台海衝突或兩岸關係進一步不穩定的擔憂聯繫起來,特別是如果美國政府議員繼續與台灣進行直接的高層外交接觸。」

在「清零政策」使中國經濟陷入混亂,並削弱了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後,中共宣布重新開放邊境,以吸引全球公司和人才,同時展開「魅力攻勢」。但伍德克認為,「清零政策」所帶來的傷害很難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

「(疫情)封鎖仍然在每個人的腦海中」,伍德克說,「(中共的)魅力攻勢並未轉化為行動。」

歐盟商會還呼籲北京採取具體措施,解決企業對開放市場准入的擔憂,例如在綠色轉型領域,並確保公平競爭。

在中國投資的風險大增 公司更頻繁進行評估

綠色轉型項目側重於清潔能源生產等領域,包括太陽能和海上風能。

歐盟商會表示,北京的政策和監管也為歐洲企業在創新方面創造了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其中一位人士表示,中共的數據監管削弱了全球大數據分析的價值。

歐盟商會稱,另一家公司表示,公司的中國團隊每年進行兩次全面風險評估,而不是之前的每兩年一次。

歐盟商會補充說,保護知識產權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大多數歐洲公司選擇與當地私營公司和中國研究機構合作。

但出於對技術洩露的擔憂,他們不願與中共國有企業合作,也不願與可能使競爭對手更強大的合資夥伴合作。

報告引述一家歐洲公司的話說:「如果我們帶著我們的技術來到中國,我們是要幫助我們的競爭對手,還是要幫助我們自己?對於關注中國的外國公司來說,這是一個大問題。」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在華歐盟商會籲中共改變防疫政策
歐盟商會主席:北京在啟動自我毀滅模式
歐盟商會主席:中共清零嚴重傷害企業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習寧願犧牲經濟換穩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