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範你的銀行帳號被盜?

人氣 516

Epoch Times Photo
作者:John Kyles
(大紀元記者孟曉聞編譯)2021年,美國人因身分遭盜竊損失了約58億美元,有280萬件消費者身分被盜案例,實際受害事例(含未報案)可能更多。其中,23億美元來自身分冒用,3.92億美元來自網路購物詐騙。而且,有47%的企業曾經遭到詐騙。據FBI調查,2020年,美國企業因遭詐騙損失了超過18億美元,且自2020年以來,詐騙案件增加了70%以上。

以上資訊確實值得我們警惕。

銀行會保護客戶的隱私資料,避免落到犯罪集團手中;但終極之道還是得自己小心,對各種身分盜竊手法你必須有所警覺,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樣預防。你要是認為這是別人的責任,那麼你(或你的公司)受害的風險就會很高!

以下整理一些資料,幫助你了解身分盜竊手法以及防範方法:

相關文章:如何在信息時代預防身分盜竊

1. 何謂身分盜竊?

根據美國司法統計局網站的定義:

個人身分盜竊,有以下三種常見類型:

• 未經授權使用或試圖使用他人帳戶

• 未經授權使用或試圖使用他人資料開立新帳戶

• 盜用他人資料去詐騙別人

企業身分盜竊,即非法假冒企業。遭冒用的對象可能是任何類型的公司,只要有雇主身分識別碼(或稱稅務識別碼)的公司都包括在內,可能是一人公司,也可能是大型股份公司(C Corporation)。

自己處理電子轉帳,防範身份被盜。(Shutterstock)

2. 各種身分盜竊手法

竊取企業資料或個人資料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 網絡盜竊:身分盜竊最為人所知的管道就是網絡,例如利用惡意軟件來竊取個人資料,這類東西通常叫電腦蠕蟲。最常見的是透過電子郵件來網絡釣魚、散布間諜軟件和特洛伊木馬。最好的防範方法就是避免使用不可靠的網絡,比如機場、咖啡店這類場所的公用網絡;並刪除所有可疑的電子郵件,隨時更新電腦防毒程式。

• 非網絡盜竊:這類算是「老套」手法,占所有詐騙案的90%!比如接到電話或收到電子郵件,要你提供企業資料或個人資料。詐騙集團會冒充銀行、保險公司,甚至國稅局等各種機構,說你因為某個原因欠了多少錢(銀行、國稅局並不會打電話通知你欠多少錢)。該如何應付這類詐騙行為?第一,無論電話或電子郵件感覺多真實,都不要透露你(或公司)的任何資料。第二,接到電話就掛斷;收到電郵就刪除,不必回覆。

• 大型盜竊:就像美國零售商達吉特(Target)被駭客入侵,用戶的信用卡、借記卡(簽帳金融卡)號碼及PIN碼外洩。我們不太可能防止這類入侵,只能做好盡速善後的準備。這種盜竊事件會成為全國新聞,得知後要立即修改你所有的帳號和密碼,並取消借記卡和信用卡,重新申辦新卡。

• 員工盜竊:員工利用職權存取公司的銀行帳戶,把錢轉入(或通過Zelle轉帳給)自己或他人帳戶;或者進入你的辦公室偷支票,開支票給自己或他人;或是竊取資料拿去販賣。如果是你授權給那名員工,那麼銀行也幫不了什麼忙,頂多設法幫你追回一些錢,但這件事責任在你,不在銀行;好在這種情況仍可尋求法律途徑來處理。想預防這類盜竊行為,唯一的辦法就是自行處理銀行的事情,或者嚴格挑選有權限存取銀行帳戶資料的人。

相關文章:保護您的企業身分,讓黑客無縫可鑽

3. 企業身分盜竊案手法

• 假社交媒體:上網查一查是否有冒充你公司臉書、公司Instagram或其它社交媒體的假企業網頁。

• 假網站:有些不知情的消費者在使用搜索引擎時,可能會誤入這些假網站,或者被一些社交媒體廣告、釣魚電郵騙進這些假網站。

• 釣魚電郵:公司的員工收到釣魚電郵且點擊附加連結,電腦就會被間諜軟件入侵。

• 假退稅:詐騙者利用偷來的企業資料申請退稅,騙取退款。

• 商標勒贖:犯罪集團用你的企業名或標誌去註冊為自己的商標,造成你的麻煩與損失之後,再挾商標跟你勒贖!

• 假發票:詐騙者假冒你的供應商,寄發票給你要求付款。發票上有供應商標誌,看起來就像真的。

不要在電話中透露個人資料。黑客可能潛入全球移動電話網絡,獲取通話記錄和短信。圖為示意圖。(Shutterstock)

4. 如何防範身分盜竊

有許多方法可以防範身分盜竊,例如:

• 剪碎所有單據:包括信用卡、銀行、抵押貸款等單據。最好設定自動轉帳付款,使用電子帳單。

• 不要在電話中透露個人(或公司)資料:除非是你打給別人,且確定對方身分。

• 安裝防護軟件:在個人電腦和公司電腦安裝防護程式。

• 身分盜竊防護:可以找諾頓(LifeLock)這類公司。

• 不要把社會安全卡放在錢包最好連信用卡和借記卡都不要放在裡面。

• 密碼設長一點:最好設10~15個字元,包含字母、數字和特殊符號。

• 查閱信用報告:每月至少查看一次信用報告。請向聯徵公司索取報告,可別找到冒牌公司。

• 慎選購物網站:用常識來判斷網站是否安全。選擇亞馬遜這類公司,不要找一些不知名的網站。

• 社交媒體交友要小心:只和真正認識的人結友,帳號看起來怪怪的或沒什麼動態的要小心。

• 不可靠的網絡不要用:咖啡店這類地方的Wi-Fi並不安全。

• 合理懷疑:收到電子郵件或接到電話時,一定要完全確定對方身分,才能點擊附加鏈接或透露資料。 

專業建議:九成的詐騙案都是因為接到電話上當的,而非莫名其妙被人盜取銀行帳戶。我每週都會幫客戶處理詐騙事件,實際上都是由於他們在電話中向詐騙者透露了用戶名和密碼,每一件都是如此。所以大家還是學機靈點吧。

轉載自《企業家》(Entrepreneur)

賦予企業人士改變世界的力量。企業家®(Entrepreneur)致力於激勵世界上有遠見的領導人,他們有責任透過他們的創新理念、企業和觀點做出改變。

原文「How to Reduce the Risk of Fraudsters Accessing Your Business and Personal Bank Accounts」 刊於Entrepreneur網站。

大紀元版權所有©2023。本文僅代表作者的觀點和主張,內容僅作一般資訊參考用,沒有任何推薦或招攬之用意。大紀元不提供投資、稅務、法律、財務規劃、房地產規劃或其它個人理財的建議。大紀元不擔保文章內容的準確性或時效性。

責任編輯:沈少棋

相關新聞
年初至今 短信詐騙致加拿大人損失逾50萬
大陸48種電信詐騙手段曝光 防不勝防
騙子冒充銀行稱帳戶有問題 華人險上當
騙子假冒銀行職員誘人開戶 墨市寡婦上當損失76萬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