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教材惹議 博主:亞裔非受害而是勵志者

如何看待教材中的族裔平等?博主凌飛:勿把我們塑造成受害者

人氣 654

【大紀元2023年07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紐約市立法要求所有公立學校教授亞太裔美國人歷史,以糾正對亞裔的歧視和偏見。該計劃將於今年秋天在法拉盛244小學試點,該校的學生有九成是亞裔。試點使用的教材是新編寫的《被隱藏的聲音——亞太裔美國人》。預計在收到老師的反饋之後,一個更完善的跨學科課程將在2024年春季推出。

目前,紐約市教育局編寫的亞裔歷史教材可以在教育局的網站下載(https://rb.gy/quh6m),並附有一本名為「Who Belongs?」的有關身分認同的漫畫,作為輔助讀物(詳見鏈接:https://rb.gy/o7p3u)。

然而,布碌崙八大道博主凌飛在審視了這套教材和漫畫後,對新教材中的激進部分如同性婚姻(第322頁),以及漫畫中的左派意識型態提出異議。後者在渲染了華裔的受害者身分後,用黑色的拳頭(象徵BLM黑命貴)與彩虹旗(象徵LGBTQ)來代表抗爭的典範。

「我最擔心的就是,華裔的歷史被塑造成一個純粹的受氣包形象。」凌飛說,他希望展現華裔是「奮鬥者」和「貢獻者」,而非強調作為「受害者」的角色。他希望在學校教材中看到的美國華人/亞裔歷史,不僅僅是一部苦難史,更是一部榮耀史;是前輩們在艱難環境下奮鬥,對美國社會產生貢獻與影響,始終充滿著勵志,而不是左派想要塑造的受害者。

如何看待族裔平等?他說,他主張常識下的平等,而不是種族對抗模式下的平等。他反對左派的鬥爭論,把美國歷史塑造成白人原罪論,把族群分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美國的系統性種族歧視。

凌飛認為,左派利用受害者心態宣傳,「害慘了非裔族群」,美國亞裔應該避免成為這種心態的犧牲品。他指出,左派的「美國原罪論、白人特權論」話術用在美國亞裔身上,就站不住腳。例如:美國亞裔不窮,因為努力學習工作;美國亞裔不逃學,因為重視教育傳統;美國亞裔大多不吸毒,因為反對鴉片毒品;美國亞裔不打砸搶,因為遵守法律秩序。

凌飛說,從1840年開始在紐約定居的Quimbo Appo,到1858年在曼哈頓華埠開店的廣東商人阿肯(Ah Ken),到1883年成立了紐約中華公所;再到1896年與美國政府打官司並贏得出生公民權的黃金德(Wong Kim Ark)等等,美國華人/亞裔在歷史上並不只是被動地承受歧視與苦難,而是積極地參與並改變了美國歷史。

他強調,美國華人的傳統價值觀與美國夢相契合,他們善良、勤奮、守法、上進,對美國的貢獻成就有目共睹。「如果片面強調受害者情緒,對於推進美國華人更多參與、融入社會並無益處。」

談及「模範少數族裔」的標簽,常常有人將其視為一種負面的刻板印象,認為它是用來掩蓋亞裔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以及分化亞裔與其它少數族裔之間的關係。凌飛說,他反對將美國人人為地區分為少數族裔與多數族裔、製造對立,但他為亞裔能夠成為美國的模範族群而感到驕傲,這是亞裔「工作努力,家庭穩固,重視教育,追求上進」的必然結果。

所以,他認為身為亞裔的訴求,不應該是「停止亞裔仇恨」這種防守、弱者乞求、非正面性的空泛訴求,而應該是進取、自豪、尊重、正面性的訴求。他主張,推動亞裔歷史進入學校教育,「讓民眾了解亞裔的成就和對美國的貢獻,承認並尊重亞裔的模範性,這才是對亞裔真正有利的訴求。」

他表示,紐約通過將亞裔歷史列入公校教材的法案,是一個值得慶祝的進步,也是一個需要警惕的挑戰。他希望華人家長們,「對於這些亞裔歷史教材擦亮眼睛,不要讓左派把亞裔的下一代洗腦成受害者心態,讓這個歷史教材又成為左派販賣政治正確毒藥的機會」。

相反,他認為,這個亞裔教材應該教會亞裔如何認同自己,並且為自己的歷史而驕傲,「這是美國華人的自我認同的漫長征途」。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組圖:紐約市議會舉辦黃曆新年慶祝活動
紐約法拉盛新年遊行熱鬧登場 十萬觀眾爭睹
紐約市公立130小學新年節目爭議 亞潮萌批紐約市教育局
不認同執政黨治安與教育措施 紐約南布碌崙亞裔選民轉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