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為何越來越多外籍員工離開中國

人氣 6082

【大紀元2024年08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亦笑德國報導)根據德國海外商會(AHK)的調查,近幾年來德企派往中國的員工數量明顯減少,與疫情前相比,外派比例減少到65%,下降幅度超過11個百分點。德媒《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刊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中共的嚴格限制讓外籍員工望而卻步

《經濟週刊》稱,長期以來,德國人都把被公司派往國外工作視為機會和職業跳板,然而現在去中國工作的德國員工大幅減少,尤其在疫情之後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德國海外商會(AHK)近期公布了相關數據,德國機械製造聯合會(VDMA)認為這些數據呈現出一種總體趨勢。外貿部門負責人烏爾里希‧阿克曼(Ulrich Ackermann)表示,全球範圍內都出現了這種趨勢,被派到中國工作的外籍員工越來越少,這有企業的原因,也有員工自身的原因。

對於企業而言,外派員工自然會提高成本,尤其是隨行家屬的額外費用。但目前即使企業希望將員工派往國外,德國人也越來越不願意去中國工作,特別是年輕人。

VDMA表示,儘管中國仍然是德國經濟的重要市場,尤其是汽車和機械工程行業,但中(共)國的嚴格限制讓外籍員工望而卻步。尤其在疫情期間,例如上海就一度限制居民連續數週不許離開公寓,這導致很多外國人棄中國而去。

AHK所做的調查顯示,疫情之前德國企業中的外派員工比例就一直在下降,疫情起到加速的作用。三分之二的受訪德企表示,減少外派員工數量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另外,業務往來、工作資質和簽證流程困難,也導致這些企業傾向於直接僱用中國本土員工。

在上海工作的獵頭米里亞姆‧維克特海姆(Miriam Wickertsheim)指出,「在疫情之前,外籍員工人數減少主要是由於員工自身的原因,而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逆轉。特別是從去年夏天開始,即使是(德企在)中國的高層管理團隊,也明顯傾向於完全本地化。而這一決定是在歐洲做出的。」

維克特海姆認為,多種因素共同導致了這一結果。原因之一是,經濟復甦緩慢和競爭激烈導致銷售下滑,這迫使企業削減人事成本,也推動企業進一步僱用本地員工。另外,以前看來只是可有可無的中文技能,現在越來越重要。

德國電氣電子製造商協會(ZVEI)則強調,中國還有其它特殊因素。除了疫情期間的情況外,(中共)對隱私的侵犯、大規模監控和審查也對外籍員工的數量產生了負面影響。

根據阿克曼的個人評估,中(共)國也將疫情視為一個機會,借此測試需要有多少外國人才能從外國專業知識中受益。這位VDMA專家說,此舉是否明智還有待觀察。然而總體而言,他沒有看到中國正在積極阻止外國專業人士的跡象。例如,社會保障繳費豁免還像以前一樣每年延長。

德國對中國「去風險化」 新業務轉移到其它國家

根據VDMA的說法,西方公司在國外僱用的本土員工數量取決於特定國家的習俗和市場的重要性。在疫情之前,德企在中國的公司幾乎有一半的管理人員來自德國;而在印度,這一比例僅為5%左右。

阿克曼表示,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外派員工職業發展的樂土和跳板。德企也希望確保中國分公司的一切都符合集團總部的預期,而在其它國家這種需求則沒那麼明顯。

另一方面,目標國家也有自己的偏好。根據VDMA的數據,在美國的德國機械工程公司約10萬名員工中,幾乎沒有歐洲人。這就像是一個純粹的國內市場,美國人只想從美國人那裡買東西。

不過,德國電氣電子製造商協會(ZVEI)發現,自2015年以來,其會員中承擔海外任務的人數其實有所增加。外派到中國的德國人在減少,為什麼派遣到海外的員工總體數量會增加呢?VDMA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在決定是否應該派遣員工前往遠東或美國時,時機也起著一定的作用。當公司正在建立和開創業務時,派遣員工到海外的可能性更大。

阿克曼表示,當業務關係和環境已經穩定時,企業則會從國外調派管理人員到德國,以便他們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企業文化。鑒於德國對中國「去風險化」的趨勢日益加強,目前有許多新項目是在美國和印度開展的,因此外派員工的總量並未減少。

責任編輯:周仁#

相關新聞
德國半年內為技術工人發放數萬簽證
德國35年來首次召見中共大使 譴責黑客網攻
德國機械製造掉中共陷阱 業界籲政府採取措施
德國州政府用華為技術建存儲雲 引媒體質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