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主動后撤500公里不設防 俄媒體評價高

中共自己的163网站公布部分江澤民与俄簽署邊界條約中含此內容

人氣 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1日訊】俄國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學者發表文章,讚賞普京在俄中邊境談判中取得重大突破,在今年來,俄國經濟不景氣、危機四起的情況下,中方在中俄領土上的讓步,給俄國發展,提供了絕好的喘氣的機會。前兩天,中共自己的163网站上公布了部分江与俄羅斯簽訂的邊界條約,即中國邊防軍后撤500公里,而俄羅斯邊防軍僅僅后撤100公里。

據2002年12月25日千龍新聞网報道,俄羅斯新聞社12月18日發表該社軍事評論員維克多概Q托夫金題為 “俄中邊界10年前就已成為一條安全的邊界線”的評論文章。該文以大量公眾無法了解的事實盛贊中俄兩國10年在軍事領域的合作,尤其肯定了中方發揮的關鍵作用。以下是該文的全譯文。

  2002年12月18日是俄中兩國新型關系奠基10周年紀念日。10年前,在俄羅斯首任總統 鮑里斯溢郁Q欽正式訪問北京期間,雙方簽署了當時被稱之為我們兩國友好合作基石的兩份文件,即《關于俄羅斯聯邦与中華人民共和國相互關系的聯合聲明》和《兩國政府間在彼此削減邊界地區武裝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問題上的相互諒解備忘錄》。

  其中第一份文件可以說是后來簽訂的《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前奏曲,第二份文件則是朝著結束我們兩國邊界地區軍事對峙狀態邁出的決定性的一步。從上個世紀60年代末達曼斯基島(即珍寶島——譯者注)發生流血悲劇的時候起,邊界地區的軍事對峙狀態曾經為我們兩國的關系蒙上過陰影。

  正是這份《相互諒解備忘錄》使俄羅斯軍隊徹底而又不可逆轉地撤出了蒙古領土。而在撤出之前,那里曾經駐扎和部署著俄羅斯的1個諸兵种合成集團軍、4個諸兵种合成師(總兵力為75500人)、25個“定點-Ⅴ”戰術導彈發射裝置、2000輛坦克、2500輛裝甲戰車、1500門大炮,外加200架作戰飛机。

  1992年俄中兩國簽署《相互諒解備忘錄》以后,1997年4月22日,在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莫斯科期間,5國的元首還簽署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塔吉克斯坦和中國關于相互削減邊界地區武裝力量的協議》。在1992年俄中兩國簽署《相互諒解備忘錄》之后和1997年5個國家簽署這份《協議》之前的整整5年當中,俄羅斯、中國和与中國接壤的几個獨聯體國家的軍隊領導人和外交官曾經進行過多次各种雙邊、多邊會晤和協商。

  中方主動后撤500公里不設防

  為了加強軍事領域的相互信任,北京當時就采取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措施,承擔了單方面的義務,即:做到在与這几個國家交界的邊界地區,在500公里寬的沿邊地帶,除邊防人員外沒有任何軍隊。對俄羅斯和其它几個獨聯體國家來說,這條沿邊的“不設防地帶”則只有 100公里寬(只有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几個地段例外)。而在這條邊界線的里面,俄、哈、吉、塔4個國家總共擁有13万兵力(其中俄軍為12万人)、3900輛坦克(其中90%是俄羅斯的)、5800 輛裝甲戰車(俄羅斯所占的份額當時和后來都是90%)、4500門大炮、290架作戰飛机和434架直升机。

  俄中兩國在“不設防地帶”100公里寬和500公里寬這种寬度上的“不對等”,其理由說起來其實相當地簡單,即我們之所以不能象中國人那樣將自己的軍隊從邊界線后撤500公里,是因為對我們來說這筆費用實在是太高了。其具體原因是:我們如果必須后撤500公里,那里恰好是泰加林地帶,而泰加林地帶是沒有發達的基礎設施的–既沒有發達的軍用基礎設施,也沒有發達的民用基礎設施。如果我們必須后撤500公里,俄方將不得不花費巨資安置駐軍,建造營房、武器裝備存放基地和彈藥庫,同時還要修建一系列的机場和靶場,敷設通訊線路和鐵路等等,等等。

  中國對這种狀況表示理解。于是,削減中國邊境一帶的駐軍,尤其是拿它的費用同從東歐和波羅的海沿岸3國撤軍的費用相比,對我們俄羅斯來說,實際上是沒有花錢。然而,除錢的問題外,我們和中國人從上述《備忘錄》和《協議》以及与之相聯系的撤消中國邊界一帶的固防區當中究竟都贏得了什么呢?

  許多軍事專家認為,只要愿意,任何一方的成果都可以主要表達為這樣几條:首先,這也是主要的,即建立了一种絕對信任、事先預告和邊界安全的制度。對任何一方來說都不存在某個机動戰略方向上有大規模軍事集結的危險,因而也就不必擔心本國的重要腹地有可能遭到鄰國的突然進攻或動用武力的威脅。

  “不設防地區”以外的一切軍事演習,其人數都不超過1個摩托化步兵師(即最多不超過 1万人)。況且演習每兩三年之內都不超過1次,關于演習的進行、規模、目的和任務,事先都要通過軍事和外交渠道通報給有關各國。這樣,有關各國就可以派遣本國的觀察員前往那里,并且可以就感興趣的問題得到相應的答复。當其中某個國家在軍區的領域內進行司令部指揮演練的時候,或者動用戰机進行戰略机動飛行的時候,也都采取同樣的做法。

  有趣的是,即便在俄羅斯前國防部長伊格爾溼鼎u奧諾夫1997年訪問北京之際,當他把中國稱之為“21世紀俄羅斯的潛在對手”的時候,俄中兩國互信的气氛都沒有受到一點儿影響。北京方面把他的這番話僅僅看作是這位將軍的權宜之計,是他“在向本國政府施加壓力,以便為武裝力量的發展獲得更多的撥款”。

  中俄兩國在軍事合作領域成果頗丰

  其次是,《相互諒解備忘錄》的簽署為俄中兩國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開了“綠燈”。据俄羅斯國際戰略研究所估計,中國近年來從俄羅斯獲得了總金額超過10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因而在中國南海地區的各個鄰國當中,中國贏得了顯著的軍事技術优勢。印度尼西亞、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其武器質量和數量現在都遠不如中國。這就意味著一旦因領土爭端而沖突激化,這些地區和國家對北京都构不成嚴重的威脅。

  俄羅斯,尤其是俄羅斯集中了大量城市規模的國防企業的遠東地區,現在正不斷地接到北京的軍事定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這一批批的定貨幫助這些企業在目前艱難的經濟條件下存活了下來。順便說說,即使是俄羅斯的軍事領導人都不回避這一點。今年11月,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極嚁E諾夫到遠東地區視察時曾直言不諱地說過:“俄羅斯的國防工業綜合體,只有靠向中國供應軍事裝備來維持生計了。”

  最后,不是按意義,而是按敘述的先后排序,那么第三點則是,由俄羅斯、中國、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以及今年還有烏茲別克斯坦加入其中的上海合作組織在今年的成立,是這几個國家邊界地區軍事互信程度提高的碩果之一。這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合作,而且也是軍事領域的合作。在不久前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的會晤期間,這些國家強力部門的領導人一致公開地聲稱:他們几個國家今后將要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預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導彈技術擴散的斗爭中,以及在建立中亞和東亞新的安全體系的過程中協調彼此的行動。

  不錯,這些暫時都不過是一紙意向書罷了。然而,不論是總統還是國防部長,俄羅斯領導人旨在鞏固歐亞大陸上的互信和建立新的安全體系的積極外交活動正在證明:10年前在《俄中聯合聲明》和《相互諒解備忘錄》中已打下基礎的那些思想是頗具生命力的,并且為著俄中兩國人民的福祉,這些思想正在不斷地得到發展。

(編譯:趙德成)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江澤民賣國的《中俄全面勘分邊界條約》
錄像﹕鑫諾衛星插播節目原來是「江澤民賣國」
衛星插播  台灣稱中共指控「過于牽強」
【紀元特稿】江澤民賣國大追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