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景氣隆冬嘆凋零 泥水工走向藝術謀生機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丁勻婷╱專題報導)屬於無一定雇主的泥水工受到營造業景氣影響,近幾年不易找到工地工作,從事廟宇建築的泥水藝術師也面臨中國宗教木雕及石雕大舉引進,影響生計,從事近35年的泥水藝術師馮振發擔心傳統技藝失傳,經工會協助,以專案補助方式開設免費課程,不少泥水工向他學習泥水藝術再應用於各類室內外景觀設計,開拓新的工作機會。

  家住宜蘭市的馮振發表示,自15歲開始當學徒起,他從事泥水藝術工作已快 35年了,許多宜蘭縣廟宇建築出自他的巧手,泥水藝術製模技術至今仍是許多老師傅的獨門絕學,不過,近年來有些老師傅隨著歲月凋零,他不樂見這項屬於台灣特色的建築圖騰藝術逐漸消失,希望傳統廟宇裝飾藝術能擴展到社區藝術、鄉村別墅、飯店及傳統三合院改建。

  馮振發指出,參加授課的泥水工們幾乎都是因技術需升級及找不到工作而來,剛開始上課時,每個人很擔心學不來,儘管有經濟及時間壓力,但他們出勤狀況佳且學習心很強,捨不得休息,如今結業的學員們原本只拿著土盤、抹刀等泥水工具上工,現在還多了幾把雕刻刀,相較於過去砌牆抹壁的本領,增加了泥水雕塑、壁畫、彩繪等技能,也能有信心接下修護工程。

  開辦課程的泥水建築業職業工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游瑞源表示,目前泥水工 1 天平均薪資 2000元,在無建地工程可接時,泥水工經常陷入就業不安定的焦慮。

  該會理事長黃孟仁說,以前營造工地榮景時,泥水工徹夜加班,自然沒人想到技術轉型的問題,由於泥水工作經常父傳子,甚至全家皆投入承包泥水工作,如今他們勢必得因應社會趨勢,尋找進修管道,創造自己的價值。

  黃孟仁及游瑞源不諱言指出,國內從事泥水工的勞工逾10萬人,過去泥水工只懂得蓋房子,不懂得柔性美化,好比只有硬體沒有軟體,由於泥水文物藝術訓練無法在高工職校或大專院校建築科系等正式教育學到,也不容易找到肯傳授技術的師資,在尋找台灣建築風格之際,泥水藝術衍生的立體或平面裝置藝術,或可為泥水工找到另一個春天。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