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影評﹕為何喝起倒彩聲﹖(三)

「天下」、「和平」、「英雄」與「統一」--影片《英雄》中的幾個關鍵詞

人氣 4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看完被傳媒大肆炒作吹捧的《英雄》,撇開電影本身的藝術表現手段不談,就其思想內容而言,我實在看不出這部影片深刻在哪裡?更看不出有甚麼獨創的新意。影片的主題說穿了無非就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翻版,只不過在張的文本那裏,國家的利益被置換成「天下」罷了。

  影片中俠士們之所以被宣揚成悲劇英雄,無非在於他們甘願為天下人免於戰亂之苦而放棄個人的恩怨和家國之恨。然而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對於整部影片所表現的主題來說其實並不新鮮。所謂通過對個人一己之私的犧牲來換取天下大公的道德灌輸,在中國實質上歷來都是專制主義用來殺人的借口,從而把對個體精神和利益的剝奪上昇為一種天然的正義。在這樣的「正義」下,當然就是誰自覺地捨生取義,以「小我」獻身於「大我」,誰就是英雄。然而這裡的問題偏偏在於,「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血肉生命所組成的「天下」。如果為了「天下」而可以是人人都應當為之犧牲自己的理由,那麼這樣的「天下」又將如何具體落實到天下人的身上?這不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抽象又是甚麼?

  按照影片的邏輯,既然「天下」可以如此地高於個人的一切,那麼當初孟姜女的痛哭無疑是覺悟太低了,因為他的丈夫同數十萬死難的勞工一樣,是在為天下人安全和平的偉大工程而獻身啊!如果真欲救黎民於水火之中的話,那麼詩人屈原根本就不該力主抗戰而理當規勸楚王早日求和投降。陳勝、吳廣包括後來歷代走投無路的災民他們應該寧可餓死累死也不能起來造反,或者就是主動向朝庭繳械投誠,聽任統治者的生殺處置。因為這樣才能避免人民飽受戰亂之苦而重歸天下太平。還有長平之役中四十萬趙國將士如果真是為天下人著想的話,那麼根本就不應該向抵抗秦軍,或者乾脆不用等人家來活埋就統統應該自殺。因為沒有這四十萬人的死,天下的統一就多了道障礙。而他們遺下的孤兒寡母也當像無名劍客那樣理解秦王的一番苦心才對。因為他們今天個人的苦難恰恰是為了明天更多人的和平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很多人會死,而大王會活著」。只是「死去的人請大王記住」。然而我實在不知道這不是十足的奴才邏輯又是甚麼?

  而尤為關鍵的是,事實上幾千年來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從來都不是真正為了天下人的利益,而僅僅是為了「定萬姓于一尊」去奪取天下,征服天下,從而把天下人的天下竊為一己之天下。我們的祖先莊子其實早就一針見血地洞穿了「竊國者諸侯」這一本質,然而今天我們的張大導演在這裡卻偏偏把帝王的江山同天下人的利益混淆等同了起來,從而把統治者拔升到了代表著天下人利益的正義位置。正是在這樣一種邏輯的演繹下,所以影片中秦王在俠客們眼裡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因為只有他才有能力結束分裂帶來和平。而這樣一個獨夫民賊也居然因此從他的敵人那裏找到了真正瞭解自己的知音!原來他的征服殺伐正是為了天下人以後的安居樂業,但卻始終不被理解以至默默蒙受著「暴君」的罪名。看來我們的秦王儼然成了當時天下太平的使者,造福人民的象徵了!然而當影片播放到秦王突然頓悟了「劍」字的最高境界是和平,是不殺,是大胸懷時,在場觀眾的哂笑倒並不在於「和平」這個詞是否可能出現在當時。因為沒有多少人會不知道這是一個自古就已有之的基本理念,這個並不需要張某人來教導我們多「看看書」的。觀眾的意思其實很明顯,這樣高調的境界可能出自於秦王的心口麼?

  而且和平本身又能說明甚麼呢?如果是靠著暴力征服和殺伐才得以換取天下太平的話,那麼這樣的和平對人民又有甚麼意義?它本身又談得上甚麼正義和道義可言?和平固然是天下百姓的心願,然而和平並不等於一切。和平是人民幸福安定的一個方面,一個保障,一個必要的條件,但絕非充分條件。正如電影一開始朝野上下齊聲歡呼的那句台詞:「吾王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可見,和平的意義僅僅是統治者政權從此得以確立、鞏固和保障。但是這樣的和平卻同「焚書坑儒」、「連坐族誅」中無數死難的冤魂無關,同那些飢寒交迫的奴隸們無關,也包括同「文革」、「大躍進」時代以及當今北朝鮮「金主體」統治下苦難恐懼的人民無關。否則陳勝、吳廣、黃巢和方臘他們也不會起來造反了。因此,和平本身並不等於人民的安寧幸福、太平無憂,和平在中國對人民來說只不過是由動盪分裂的割據政權改為在一種相對穩定、統一的中央集權下接受專制統治,是天下人往往由一種災難(戰爭)的生存方式轉換為另一種災難(苛政)的生存方式,以一種不自由來代替另一種不自由。因此,倘若像影片那樣把和平當作人民幸福的同義語,從而成為人人都應當平息心中的血淚哀恨,為大一統王權而理解、接受對人民征服屠殺的理由,那麼這只能說是概念的混淆和價值的顛倒!

  說到這裡,看來我們還得討論一下英雄和統一的關係。「英雄」通常是指那些具有非凡才能的傑出人物。但影片中「英雄」的理念並不這麼簡單,而是在於只有秦王才能結束當時動盪戰亂的割據局面,統一中國。統一則意味著和平,意味著社會秩序的穩定,民族文化的融合。因此統一在中國的人文歷史語境中往往帶有一種正義的韻味。正如影片到最後無名俠士心甘情願地受死於行將一統天下的大秦法律,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慷慨獻身的大義一樣。於是,統一天下往往成了英雄最有力的資本和象徵。即使像秦王那樣的暴君,包括如今的毛澤東,無論他們屠殺過多少人民,犯下過多大的罪行,但只要一提到他們對中國統一的歷史作用,就似乎可以「一俊遮百丑」地成為了不起的英雄而為後世所頌揚。

  然而這裡我偏偏要顛覆的是,統一並不一定就等於正義,等於人民生活的幸福和美滿。從戰國當時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來看,誰要是一統天下就意味著別國的滅亡,那麼這些國家的人民也就淪為亡國之奴。這肯定是無數像屈原那樣愛國的子民所不願看到的。所以在當時符合人民意願的恐怕並不是統一而更多可能是聯邦分治。而且統一隻是更加有利於王權對人民一元化的控制,有利於專制對意識形態的禁錮,從而導致個體精神生命和創造力的死亡。從這個意義上說,統一不如分治有利於人民的自由。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的輝煌同秦以後歷代王朝大一統專制下的精神萎縮所形成的鮮明對照,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如果誰把天下的統一完全當成是正義的同義語,當成是老百姓飽嘗戰亂後的人心所向,那麼這只能說是又一次的概念偷換或錯位。即使退一步講,統一至少在中國歷史上也更多只是不同統治集團之間的利益之爭,是統治政權的四海合一,而同人民本身的利益並無多大關係。有句古話叫做「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縱觀中國歷史上每一次中原大地之群雄逐鹿,哪一次武力統一不都是建立在人民財產和生命的巨大犧牲之上?長河邊千軍萬馬,大江上百萬雄師,無數百姓子弟被統治者驅往戰場充當他們利益的炮灰。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的慘烈之後,換來的卻依然是王權代替王權,苦難代替苦難。那麼這樣的統一最終對於天下萬民百姓來說,又有甚麼意義呢?而勝敗的正義性又究竟體現在哪裡呢?如果說國家的統一就是一種正義的話,那麼各個敵對的利益集團為爭奪天下就都可以借假統一的正義之名而驅使人民為之犧牲,如此則究竟誰真正代表了正義?誰又有資格可以不證自明地宣稱自己代表著正義?即使在當今可能爆發的台海之戰也同樣逃脫不了這一問題:誰究竟可以說自己代表了人民?因而真正代表了中國?

  由此在我看來統一並不是英雄的充分理由,因為真正的英雄無疑應當是正義和美德的使者。這樣的人他悲天憫人、仁愛為懷,不是去奪取天下人的權利集於一身而是真心實意地解放天下,造福人民。照這個標準秦王至多只能算個奸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個殺人犯。殺人犯不管他曾有多大的歷史成就,在法律面前都不會因此就不再是殺人犯,而反成了歷史英雄。否則的話那將是對四十萬死難的趙國戰俘的褻瀆,是對那些孤苦無依的孤兒寡母感情的褻瀆,也是對千百萬餓死的飢民的褻瀆,更是對英雄本身的侮辱!

  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的英雄還從未在中國歷代帝王統治者中產生過。

   ◇2003年1月2日完稿(讀者推薦)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內外勾結盜《英雄》西安警方全力緝查中
張藝謀梁朝偉張曼玉將訪韓國 宣傳《英雄》
【批評家】《英雄》影評專輯﹕世界喝起倒彩聲
【批評家】王崴﹕一位歌頌納粹的天才女導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