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雲籠罩看戰後伊拉克經濟

標籤:

【大紀元2月3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肖文耶路撒冷2月2日報導) 在中東地區,很多人在聽了美國總統布什發表的國情咨文之後都認為,伊拉克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了。其實去年以來,戰爭的陰影就一直籠罩著盛產石油的中東,致使世界石油市場動盪不安,石油價格一路攀升。對於大部份中東人來說,美國在伊拉克取得軍事勝利不容置疑,但戰爭的各種後果卻難以預料。近來,中東地區的一些分析人士紛紛對戰後伊拉克的經濟前景進行推測。

*戰後重建依照哪一種模式?*

伊拉克的戰後重建需要大量資金,這就需要大量開發和出口石油。讓石油財富來幫助重建伊拉克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當然這也會成為戰後伊拉克人的最佳選擇。

至於重建伊拉克時採用 “阿富汗模式”還是“德日模式”,或者制訂一個新的“馬歇爾計劃”,現在仍無定論。但重建一個國家所需要的時間是不可預測的,很難想像這樣一個任務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以色列[賀茲利亞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萊斐博士提醒說,這個過程花費巨大,而且充滿著不可解的難題。美國早先在海地、波斯尼亞、阿富汗地區的行動也表明,它還沒有發現任何迅速而且省錢的解決辦法。研究中心的大部份專家認為,恢復伊拉克的石油生產是戰後的當務之急。過渡政權必須控制住石油業,才能確保老百姓繼續獲得人道主義救援物資。

約旦大學的薩米爾教授認為,伊拉克自己制訂的經濟發展目標,決定著經濟重建和國家建設所需的費用規模。如果它在經濟上的目標是要在人均GDP上和埃及與伊朗一樣,而同時戰爭對伊拉克經濟的摧毀達到了50%,那麼這意味著重建所需的費用應該是人均800美元:即總共200億美元。這個數字和世界銀行對黎巴嫩、東帝汶重建所需費用估計相近。

*伊拉克“馬歇爾計劃”*

當前還有一種更為雄心勃勃的方案是,除了經濟重建之外,再出於國家建設的目的為伊拉克制定一套自己的“馬歇爾計劃”。二戰之後,馬歇爾計劃在4年的時間裡花去了美國133億美元。這相當於今天美國GDP的4.5%,也就是450億美元。其實這還是一種比較樂觀的情況,因為二戰後的歐洲重建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歐洲人自己的努力,還有一點,歐洲國家在戰前就已經大致完成了對公民社會和民主制度的基礎建設。考慮到這些因素,也許伊拉克的戰後國家建設需要的時間應該是6年而不是4年,於是,國家建設計劃的開支總數將會達到750億美元。這樣把新國家建設和經濟重建的整個費用加在一起,就是1000億美元。

*未來石油市場的動盪因素*

沙特的一些主流分析人士認為,薩達姆下台後的伊拉克將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衝擊。伊拉克將提高石油產量,從而削弱沙特阿拉伯在石油輸出國組織中的影響。與此同時,阿拉伯世界之外的分析家則認為,伊拉克增加石油出口,以及隨之而來的世界石油價格下跌將損害俄羅斯、墨西哥、委內瑞拉和其它一些國家的利益。

無論怎樣,薩達姆下台後,伊拉克都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世界石油市場。伊拉克人也肯定會認識到,維持相對較高而且穩定的世界石油價格符合其自身的利益。

目前伊拉克已經證實的石油儲備有1120億桶,只有沙特阿粒伯2620億桶的儲備比伊拉克多。對於一些中東石油出口國來說,如果僅從石油收入方面來看,戰後的伊拉克可能會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但一個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的伊拉克有利於地區的和平與安定,這一點也是中東國家願意看到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布什表示將歡迎萨达姆出國流亡
歐洲議會反對對伊單方面軍事行動
歐洲八國聯合聲明支持布什對伊政策
俄羅斯考慮拋棄薩達姆政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