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資訊素養夠嗎?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3月18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蘇宇暉╱專題報導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想要上網找個資料,結果逛了幾個網站後,就完全迷失在炫爛的網頁裡,到後來不但時間浪費了,更徹底忘了自己到底要找什麼?問題究竟在哪裡呢?其中的答案,很可能是自己的資訊素養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

  由台灣師範大學和逢甲大學一群教授發起的「中華資訊素養學會」,今年初在中部默默成立了,即是希望藉著資訊素養教育的推動,以協助社會大眾及各級學校內的學習者有效克服經常迷失在「資訊大海」的問題。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上網人口超過800萬,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但是否每個人的「資訊素養」已足夠因應資訊時嗎?只會上網,就算是會用資訊嗎?而青少年在網咖徹夜流連,網路犯罪的蔓延,就一定是我們國家追求「資訊化」所一定要承擔的後果嗎?不少歐美國家早已將「資訊素養」的提升納入國民教育政策的一環,但台灣的資訊教育卻仍然停留在電腦操作層次;每間教室、每個家庭都能上網,就能和台灣資訊化的程度畫上等號嗎?逢甲大學圖書館參考服務組組長張簡誌誠指出,意識到這一連串問題的嚴重性,正是催生「中華資訊素養學會」的原動力,所謂「資訊素養(informationliteracy),簡單的定義,個人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並能有效地及時取得、評估和利用真正需要的資訊」。

  更進一步說,一個具備有「資訊素養」的人,就不會迷失在資訊泛濫的汪洋當中,也不會因為數位落差、數位鴻溝等壓力的催迫,而產生精神官能症候群,正由於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者能夠敏銳地判斷資訊的價值與意義,乃能主動審慎辨別自身的資訊需求,進而有目標且積極發掘所需的資訊、篩選有用的資訊、有效的運用資訊,而非被動地遭受各行各色、四處氾濫的資訊所驅策。

  他說,無論是資訊不足所造成的「資訊焦慮」或者是資訊過量引發的「資訊過多症候群」,都是現代人得經常面對的問題,不過,要建立個人的「資訊素養」並非一蹴可幾,必須要從「學習如何學習」的角度切入,重新回顧、檢視自我學習的歷程,張簡誌誠指出,如果要簡單的區分,資訊素養大致要經過一、傳統的聽說讀寫訓練、二、圖書館使用、三媒體識讀和四、網路基本素養,四大類的訓練,才能讓一般人從資料蒐集、分類、歸納組合成資訊,再組織成知識,最後才形成得以判斷是非的」智慧」。

  當然,邁入資訊時代後,現代人已不愁資訊不足,反而是得面對資訊爆炸,在知識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的情況下,「學習如何學習」,已是現代人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

  不過,這樣說來似乎有些籠統,張簡誌誠舉例,假設要從網路上尋找一筆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必須先從會」定義」開始,接著「釐清並縮小範圍」、「分辨類型」、「利用好的檢索工具」,「判定資料真偽」,經過整理歸納,再從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表達出來,由這樣的小循環,再到個人求取知識的大循環,才有辦法逐步建立自己的資訊素養。

  事實上,以逢甲大學圖書館為例,目前就不斷開班,像是開設「期刊文獻如何尋找?–以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為例」、「圖書館參考資源整體介紹」、「學期報告寫作方法入門(適合大學部同學)」、「上圖書館怎麼開始找資料?–檢索工具的介紹」等三十六種課程,逢甲大學學生只要湊足一定人數,圖書館就會不定期開班,希望讓學生「上網不迷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全美龍捲風高發季 東部面臨風暴侵襲
美國考慮認定越南為「市場經濟」國家
【晚間新聞】突發:俄羅斯刑拘2美國公民
美前財長:如收購TikTok 相信可重建其算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