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達成歷史性協議 改革共同農業政策

人氣 28
標籤:

【大紀元6月29日訊】大紀元駐歐洲記者秦川編譯報導/歐洲聯盟十五國農業部長在經過三周激烈辯論後,於6月26日清晨就歐洲共同農業政策改革問題達成協議。根據這項協議,歐盟將從2005年起徹底改變農業補貼體制。這是歐盟歷史上最重大的改革措施之一。這項協議獲得除葡萄牙之外的所有成員國的認可,協議對歐盟農業發展的未來具有歷史性意義。

*補貼與產量掛鉤 導致產品過剩

「共同農業政策」(CAP)是五十年代由當時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制訂的。當時﹐剛剛經歷過戰時的食品緊缺﹐農業產量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所以﹐共同農業政策規定的農業補貼與產量直接掛鉤﹐誰生產得多﹐拿到的歐盟補貼就多。隨著農業的發展﹐這種補貼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農民為了拿到補貼﹐只顧增加產量﹐而不管市場是否需要。這樣就導致巨大的農產品過剩和浪費。那麼﹐過剩的農產品怎麼辦呢﹖歐盟不得不再花費大筆的金錢﹐把這些產品低價傾銷給其他國家。這使歐盟的貿易夥伴們感到憤怒。

*損害窮國利益 扭曲國際市場

因此而蒙受最大損失的是那些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第三世界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這些國家本來在很多農產品上具有競爭優勢﹐但是﹐歐盟的農產品傾銷不僅使窮國難以出口其農產品﹐甚至還搶佔了這些國家的國內市場。最荒唐的例子是﹐在補貼的幫助下﹐北歐國家製造的食糖竟然會比非洲產糖的價格還要低廉﹗這種非常不公平的競爭導致非洲大量農民破產。

農業補貼問題也是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貿易談判的關鍵問題。包括澳大利亞、美國﹑阿根廷和許多非洲國家在內的貿易競爭者表示,歐盟在竭力保護自己農業的情況下要求其他國家開放市場是不公平的。他們都要求歐盟儘快停止對農業的大量補貼。至今為止﹐由於歐盟一直拒絕改革﹐多哈回合的談判已經一拖再拖。今年9月﹐世貿組織將在墨西哥舉行部長級會議。如果到那時﹐在農業問題上還是不能達成任何成果﹐整個貿易談判可能就會失敗。

*吃掉一半歐盟預算 擴盟後將難以為繼

共同農業政策是吃錢大戶。現在﹐每年歐盟用在農業補貼上的金額高達430億歐元(即500億美金) ﹐佔歐盟年度預算的一半﹗歐盟明年擴盟至25國﹐而農業在這些新成員國中佔經濟的很大比重。如果不改革現行政策﹐農業補貼的成本將會狂漲﹐使歐盟難以為繼。英國﹑荷蘭和北歐國家一直在要求歐盟改革其農業政策﹐以降低成本﹐避免浪費。

*農業大國阻撓改革

共同農業政策既然導致了如此大的浪費﹐又招致國際上的不滿﹐那為甚麼一直不改革呢﹖因為農業大國﹐尤其是法國﹐一直阻撓改革。法國是共同農業政策最大的受益國。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法國多年來一直拒絕討論對該政策進行任何大的改革。法國農場主勢力強大﹐而且動不動就上街搞暴力示威﹐政界人士都怕不小心惹惱了他們﹐招來麻煩。希拉克總統本人就曾經當過法國農業部長﹐深知個中深淺。去年他就以強硬態度阻止了一項改革方案﹐而且還和德國總理施羅德約定﹐共同抵制改革直至2007年以後。

法國《世界報》社論指出﹐法國在歐洲農業政策上的立場已經變得站不住腳了。希拉克總統三十年來對此採取不變立場﹐這種不靈活的態度與農業的發展是不相適應的。這已經把法國放在這場爭論的中心﹐不只是與歐洲的新老盟友不和﹐而且得罪了美國和世界上其他的國家。但現在﹐希拉克總統總算認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表示願意作出讓步。

*面臨內外雙重壓力 農業改革不能再拖

在自身擴大和世貿組織談判的雙重壓力下﹐歐盟各國也急於改革這個既浪費又不討好的共同農業政策。修改歐盟農業補貼政策的最初方案是由歐盟農業事務專員費施勒提出的,他一直竭力主張歐盟的農業補貼政策同世界貿易規則接軌。今年1月﹐歐盟委員會推出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改革計劃﹐旨在加強歐洲農業的競爭力,簡化歐盟農業補貼程序,從而更好地促進歐盟擴大,並使歐盟在世貿組織農業談判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於切斷補貼和產量之間的聯繫。

歐盟農業部長達成的協議對最初提出的改革建議作了大幅度的修改。最初的建議主張全面取消鼓勵超產的農業補貼。但法國等國家堅持對最初建議進行修改。最終的協議雖然取消了鼓勵農民生產糧食的大部分補貼,但是允許各國為避免農民徹底放棄土地而保持一定的補貼。

*妥協太多 變革太慢

費施勒表示,這項協議將使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發生徹底改革,使之變得更有效和更透明,它是歐盟共同農業政策進入新紀元的開端。費施勒同時表示,協議將向全世界發出明確的信息。

但很多評論家表示﹐儘管這是向正確方向前進的一步﹐但變革的步伐太小﹐對納稅人﹑消費者都不會帶來甚麼好處。而且﹐由於歐盟還是保留了農業補貼﹐第三世界農民的處境也沒有發生甚麼改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歐盟經濟停滯不前進一步落後美國
布什要求歐盟對轉基因作物解禁
歐盟電子商務 七月起擴大課稅
歐盟積極恢復與美國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