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腐敗猖獗症結何在?(5)

標籤:

【大紀元7月22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木風7月21日報導) 中國反腐敗運動歷久不衰,但腐敗行為卻越來越猖獗。如何才能提高反腐的功效?美國之音記者木風最近採訪了一些專家學者,就中國官方反腐不力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建議。

*政府反腐敗也在製造腐敗*

中國官方主導的反腐行動之所以不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在反腐敗的同時也在大面積地製造腐敗。這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提出的一個看法。茅於軾指出,中國搞市場經濟已經很多年了,但政府在處理許多經濟問題的時候,其許多行為依然帶有明顯的人治色彩,給腐敗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茅於軾:“有很多政府的政策是侵犯產權的。比如前幾年國務院規定要關閉五小企業。小化肥、小水泥、小紡織、小造紙、小煤礦。很多小企業是私人投資的。關閉人家,就侵犯人家產權了。”

現在擔任北京[天則律師事務所]所長的茅於軾表示,政府採取許多行動的出發點是好的,比如關閉“五小企業”是因為這些企業浪費大、污染大等。但是,茅於軾說,有問題,政府可以責令它們解決問題。關閉小企業就侵犯了私人企業的產權。一道關閉“五小”的行政命令導致幾十萬家企業關門,投資人吃了大虧。茅於軾說,行政干預不是法律,它提供了行賄受賄的機會。只要你花錢買通有關官員,就可以保住你的企業。

*特權社會是幾千年的傳統*

不尊重私有財產的問題正在引起中國有關各界的注意。不少專家學者最近在討論修改憲法的時候提出應當把保護私有產權明確寫進中國的憲法裡面。茅於軾認為,憲法增添保護私有財產的條款當然是具有重大的意義。

 

但是茅於軾說:“中國是一個特權社會,不光是共產黨這樣子,以前幾千年都是這樣的社會。皇帝的特權最多,一品官、二品官都有特權。所謂特權就是他可以侵犯別人的人權。底下老百姓就沒有人權了。這麼多的官壓在身上,到現在也是這樣。”

茅於軾認為,憲法修改了,但中國的這個“特權社會”要變成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還需要至少幾十年的時間。

*發展私有銀行*

記者採訪的幾位專家在討論治理腐敗問題的時候都共同認為,銀行業的改革是非常急迫的,因為相當多的腐敗案子都和銀行緊密相連。銀行等金融機構所支配的大量金融資源是腐敗行為必須借助的。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初具規模,民營企業在國家經濟中的比例在迅速擴大。但是銀行業一直是私營企業的一個禁區,完全控制在四大國有銀行的手中。它們每一家所擁有的資產都差不多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是任何私人資本所無法與之競爭的。在這樣情況下,銀行業的改革應當如何進行呢?正在對中國銀行改革進行研究的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稻葵提出了兩個辦法,一是改變國有銀行獨資的股權結構,二是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

 

李稻葵說:“從長遠來看無非是兩條,一條要改變國有獨資,百分之百的股權結構,引進非國有的投資者,因為事實證明非國有的投資者才能夠更好地監管和控制銀行的業務。其二要對整個銀行行業加強監管,因為銀行很特殊,世界各市場經濟裡面,銀行業受到最嚴密的監管。”

李稻葵認為,由於中國國有銀行規模太大,無法進行整體改造,只有把這些國有銀行拆成幾個小銀行,然後逐個進行改革,讓民營資本和外國資本參加進來,完成國有銀行的股權結構的改革。改革完成以後也可以根據需要再合並。

*改革計劃經濟並非一朝一夕*

對於李稻葵提出的建議,茅於軾持有不同看法。茅於軾認為,國有銀行的改革已經進行了五、六年了,效果不好。這表明,計劃經濟是很難改造的。中國經濟成功不是把計劃經濟改造成市場經濟,而是一個雙規制。另外再長出市場這一規到來。茅於軾認為,銀行業的改革也應當這麼做。

 

茅於軾:“與其費勁去改現有的銀行,不如另起爐灶,由民辦銀行出來。開始的時候民辦銀行肯定小,但如果再過二十年,GDP再翻兩番,新增部份全部都是民辦銀行,國有銀行反而就變成小比例了。中國過去20幾年改革就是這麼一個過程。民辦這一規越來越大,最後這個計劃規就無足輕重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傅國涌:“生正逢時”還是生不逢時?
布萊爾會見中國領導人 力圖拋開政治危機
中國大陸治理黃河「懸河」緊迫性加強
中國大陸網民六千八百萬  佔總人口5.3%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