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從衆現象探析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8月17日訊】
所謂從衆,就是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個體放弃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爲,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從衆,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在大學校園中,從衆現象也很普遍。

  校園從衆現象面面觀

  咋聽“從衆”這個詞,大學生似乎很陌生,一番解釋後,認同的話題便多了起來——

  學習從衆。高校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入校時隨意安排的學生班級之間、宿舍之間,一年左右時間,便在各個方面顯示出不同層次,出現明顯的“不同步”現象。優等生、英語過級、研究生錄取等相對來說,班級、宿舍都比較集中。宿舍成員集體出動參加各種證書培訓班,已是大學校園蔚然流行的風景,一男生直言:哥兒幾個都在拼命學,我不上進,豈不丟人?

  消費從衆。進入高等學府,可謂是“大開眼界”,校園裏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檔、穿戴時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輩。有些大學生下餐館、趕舞場、覽名勝、春游、秋游、過生日、會朋友、吃獎金、喝補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門,大學生紛紛搭上宿舍、班級、朋友、老鄉的班車,無視自己的經濟基礎,鈔票大把大把地花。有當局者一語道破天機:無可奈何,爲了面子,只好不顧底子嘍。

  戀愛從衆。衆目睽睽之下,情男靚女同讀一本書、同吃一碗飯,在時下的大學校園裏已是公開風景。“現在凡我認識的老鄉、同學、朋友不少在談戀愛,沒辦法,我只好也找一個做做樣子。”一男生幽默地對筆者說。校園戀愛極富感染性,有的班級一階段沒有幾人談,而另一階段則出現了一群談戀愛的;有的寢室無人問“愛”,有的寢室全在“愛中”。不談戀愛者,衆人拾柴,不消幾日,就會被徹底“點化”。

  作弊從衆。近幾年,當社會上流行“撑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時,校園裏便興起考試“不看白不看”的哲學,“學不在深,作弊則靈”,考場上作弊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考試不作弊的學生反而被譏笑爲“傻瓜”,“大家都作弊,我爲什麽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詞地爲自己辯解。

  此外,賭博從衆、入黨從衆、擇業從衆在大學校園也有相當的市場。

  誰將你拉入“圍城”

  引發大學生從衆效應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級效應”和“宿舍效應”。

  新生入學後,都在探索新的學習方法,尋求新的學習動力。班級、宿舍每個成員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以及平時學習時間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員最直接的“參照物”、他們在形成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同時,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與班級、宿舍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不僅如此,作息習慣、生活情趣、業餘愛好也易趨同和從衆,共同合成對班級、宿舍成員的鞭策力。某大學一個班有幾名愛好長跑的同學,男生健壯、女生苗條以及運動會上的風光引得同學噴噴稱羨,不知不覺大部分同學成了他們的追隨者,去年冬季全校越野賽前10名中,竟有5位是該班同學。某醫學院93級6名學生,大學五年一直同室而臥,早晨6時起床,晚11時入睡,該室同學能彈會拉,運動會上“屢建奇功”,演講比賽叱咤風雲,畢業分配前5人報考研究生全被錄取。“班級效應”、“宿舍效應”在班風、舍風中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反之,庸俗的從衆行爲往往會導致班風、舍風消極落後。

  從衆于老生、老鄉也是新生中較爲普遍的現象。新生涉世不深、情况不熟,易簡單模仿和隨從于他人的行爲。他們有的把“信得過”的老生、老鄉作爲他們學習的“楷模”,有的乾脆“跟著‘二老’走,永遠不回頭”,盲目從衆。學習上表現爲“老生(鄉)怎幹就怎幹”,在遵守校規校紀方面表現爲“向老生(鄉)看齊”,如此,很容易導致“從良則良,隨莠則莠”的結局。某校一寢室,入學伊始,老生老鄉頻頻光臨此舍,傳舞弊、賭博之“經”,送蹺課、戀愛之“寶”,結果年終,二人留級,餘四人僥幸通過。

  隨著大學生活的深入,同興趣的同學相聚在一起,形成“趣緣圈”,成爲大學生社交最廣泛的形式。“趣緣圈”對大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往往對大學生思想觀點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導致大學生從衆心理的人群效力有所不同。據調查,大學生最易從衆于戀愛物件,尤其是女大學生。其次,從衆于老生、老鄉。第三,從衆于室友或趣友。第四,從衆于同班同學。第五,從衆于同年級、同專業同學……

  尋回丟失的草帽

  大學校園的從衆行爲,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研究大學生從衆現象,對于優化群體結構,利用從衆行爲的積極影響,防止其消極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衆行爲的過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弱化,獨立性較差,缺乏個體傾向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從衆行爲中消極現象擡頭的主要原因,即使從衆行爲出現積極效應,但一旦失却這種從衆氛圍,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會後的迷憫、失落,實際上這是從衆現象最直接的後遺症。

  此外,一味從衆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從衆的直接表現便是千軍萬馬齊過獨木橋,競爭過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發大學生精神壓力過大,心理狀况失衡。據調查,在校大學生中20%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

  從衆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動爲前提的從衆,勢必使你的獨特失去價值。一味從衆便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屬于自己的領地。盲目從衆意味著部分大學生丟失了以個體色彩的思維和行動編織的草帽,在喧嘩與騷動中麻木自己,“創新意識”在頭腦中只成了四個機械的漢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銹蝕成了斑駁的條條框框,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只成了人生進程中的標志,却難以成爲升華人生的動力。大學生,擺脫從衆的盲目色彩,用獨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動融入集體的行列,這樣,你將擁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兩岸大學生辯論賽閉幕 世新大學奪冠
福州大學一男生与女友同歸于盡 网上留遺言
寒山: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和毛澤東的雙百方針
宁洁:由日記想到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