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年紀不是拒絕「開始」的理由,沒時間也不能充當藉口,如果很重視某件事,那麼,「開始去做」一定是排在優先順位。
EQ充電站

科技業機台放「綠色乖乖」,國稅局櫃台擺「麥仔茶」,警消及醫護上班拒鳳梨與芒果,天空飛行的機師、空姐怕「醉雞」,討海人忌諱飯桌吃魚翻面,各行業神祕禁忌,信不信由你。

有時候,我們既不懂得說「好」,也不懂得說「不」,我們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只不過,這並非源於對他們需求的尊重,而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採取立場的能力。

父母面對生活壓力不要閉口不談,不要隱瞞,不要把情緒藏在內心。壓抑的情緒會消耗我們大量的精力,不知不覺地,當內心忙著向孩子隱瞞情緒時,我們就疏遠了孩子。閉口不談一點都不能保護他們。一起哭泣、分攤憤怒,這跟分享喜悅一樣重要,能讓我們感受到連結,感覺彼此合而為一,幫助父母不去害怕孩子的反應,也能不那麼為孩子擔心。而孩子則能知道發生了什麼,因此擁有了瞭解父母的關鍵。

從寫一封我們不會寄給孩子的信開始,是有幫助的。寫在紙上能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情緒。想要感受愛,先排出毒素是很重要的。否則,毒素會污染愛,而讓我們無法去愛。罪惡感和羞愧都沒有幫助,請正視現實。

聆聽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我們總會很快地想要回應、找到解決方法、給建議、結束別人的話、打斷對方、甚至評斷對方。另外,我們也可能只聽到大概,聽見文字而沒聽進意思。我們是否總能聽到對話者的心聲?

每當我們放任自己做出暴力舉動,傷害的不只是孩子,更會把我們心中的孩子進一步地封閉起來。當傷害孩子時,我們也傷害了自己。當傳遞給他們愛的訊息時,我們也會感到自己充滿了愛。作為父母可以有更美好的自我形象,別暴力舉動侵害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一歲半是反抗、習慣性地說「不」和拒絕的年紀;到了兩歲時,小孩開始意識到自已,他想要自己做選擇,想變成一個人;三歲,是「獨自一人」的年紀。孩子想要「全部都自己一個人」做,否則就會非常生氣。當孩子的拒絕不被尊重,或是因此被懲罰,他將難以建立對自已意願的信心,小孩可能會因為媽媽需要感到安心,而放棄自己的自主性。輪到他當父母時,會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表明他的選擇。

當幼兒出現不當行為時,就要懲罰嗎?當幼兒出現不當行為時,就要懲罰嗎?懲罰只會教孩子害怕,而不是責任感和自律。

懲罰是羞辱,它是違背教育意義的。它建立的是成人對孩子的控制權,而不是孩子對錯誤的意識。一般來說,它和「錯誤」無關,強調的是孩子的罪惡感,而不是如何修補。

孩子情緒失控,是我的問題嗎?親子互動八大教戰守則,讓我們正向面對孩子情緒。

孩子們常吵架該怎麼辦?問「怎麼了?」既沒幫助又有風險。「誰先開始的?」也是一個陷阱問題,只會讓孩子開始替衝突辯解。面對孩子吵架,除了讓許多父母感到煩躁、頭痛外,還可以做些什麼來修復手足關係呢?

整理房間常常是親子關係衝突的來源。但父母如能一步步幫助孩子建立收拾玩具的好習慣,不僅能節省父母花在家事上的時間,對於孩子更是有意想不到的幫助。當孩子學會了收拾玩具,我們幫助孩子在幼兒時期建立的好習慣也隨之而生。

擺脫情緒勒索,絕對不是自私的;而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純粹的、感受到關係中最重要的「愛」-- 這才是關係中最重要的元素。而我們,只是想要找回關係最原本的樣子。當你決定要踏上這個改變的過程時,請相信自己的決定。

當你與情緒勒索者互動,想要練習建立屬於自己的情緒界限時,請記得以下重要口訣:停、看、應。

當你與情緒勒索者互動,想要練習建立屬於自己的情緒界限時,請記得以下重要口訣:停、看、應。

當我們思考自己的界限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擔心:「雖然他這樣讓我不舒服,可是,會不會是因為,我真的抗壓性太差?還是說,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當你覺得在這段關係中,漸漸耗損了你的能量,並且讓你對自己的感覺愈來愈糟時,或許這促使你翻開這本書,也促使你開始想要做一些努力,來改變你目前的生活,以讓自己感覺好一些。

當我們看清楚情緒勒索的互動模式,以及身處在這樣的關係中,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之後,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要怎麼做,才能不再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自己的人生不再總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要怎麼做,才能擺脫情緒勒索的關係?

大家回想一下,你童年的玩具現在流落何方?玩具克盡職責陪伴著小時候的你歡笑,陪著你悲傷,但是長大的我們,不再需要玩具了,是否有給它們一個比較好的歸宿?

當我們很在意別人感受、但卻不習慣尊重自己感受時,面對別人的感受,我們內心很可能是有情緒的。我們會太習慣替別人的情緒與感受負責,太希望別人「情緒可以好一點」。

當我們很在意別人感受、但卻不習慣尊重自己感受時,面對別人的感受,我們內心很可能是有情緒的:

兩歲的貝雅絕望地抽噎著。她的杯子從手中滑落,而媽媽剛剛為此吼了她。她明明不是故意的!

「老師,如果我的困擾最主要是因為『自我價值感低落』,那麼,我要怎麼『提升我的自我價值感』呢?是否我應該要去完成很多成就?挑戰很多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老師,你說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勒索……可是,我覺得自己還算有自信,我對我工作的能力蠻有信心的,這樣不算是有自信嗎?這和自我價值感有什麼不一樣?」

找出你生氣的真正原因。孩子的行為是開關,但原因是什麼?你覺得無能為力?孩子上學遲到,你上班也遲到時,你害怕老師、孩子或老闆的眼光?你已經受夠自己做了所有家事,老公卻悠悠哉哉地下班回家?你的媽媽又打電話來抱怨她很孤獨或她的靜脈曲張?你累壞了,你多希望可以看電視上的比賽轉播?

與自己的情緒保持接觸,而不是將它們投射到孩子身上,將能讓父母專注於自己,對自己更有自覺。很矛盾地,想把錯誤歸咎在孩子身上,會讓我們更快筋疲力盡!

以同理心聆聽,在於把握孩子剛剛所說的話中重要的層面,也就是情緒、感受或慾望,並將它們反映出來。比起聽到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聽出言外之意。

對孩子的感受與想法真的感興趣,會幫助孩子做自己。要陪伴孩子建立自我意識,首先要真正地聆聽他,不要評斷,不要給建議,不要試著引導他,就只是讓他說出他的經歷,幫助他辨認、接受和瞭解自己內心發生的事。

法蘭斯瓦茲.多托讓我們知道,過多的失望可能會讓孩子心靈受創,但失望也是必要的,且能幫助成長。我們知道孩子有慾望也有需求,也知道不能把兩者相提並論。

共有約 903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