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廠商盲目西進 無力根留台灣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經濟部工業局於二○○一及二○○二年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對外投資對國內經濟影響之研究」結果顯示,「只對中國投資」的企業,不只營收成長慢,且在外銷市場上出現中國貨取代台灣貨,及國內就業雇用率明顯衰退、且以中國為量產基地會嚴重影響國內投資意願等負面效應。

  根據這項研究發現,「只對中國投資」的企業,在一九九三至二千年間營收成長四十七點九%。而此類企業有兩個特性:第一、廠商規模較小;第二、在生產上容易發生「替代」台灣生產的作用,而較少「分工」的效應,因此國內的生產在對中國投資以後即不易成長。

  至今為止,到中國投資的廠商,均以外銷第三地(包括間接外銷)為主要目的,拓展中國市場的比率不高,因此不太會發生「國內生產外銷中國」的擴張效應,反而是「中國生產出口」取代「台灣生產出口」的替代效應較強。

  「只在中國投資」的廠商,在一九九三至二千年間所作的國內投資最少;相對之下,「只在中國以外地區投資」的廠商對國內投資最為積極。

  這項差異顯示,中國主要是量產基地,任何在中國投資的廠商均有將量產基地移往中國的打算。

  國內就業成長最快的是「只在中國以外地區投資」的廠商,其國內雇用人數成長了卅三點五%;「在中國及中國以外均投資」的廠商,國內雇用人數亦成長了十七%。而「只投資中國」的廠商,其前六年(一九九三至一九九九年)平均每年雇用僅減少零點五%,但在一九九九年到二千年,國內雇用大幅下降四點八%,顯示這組廠商國內雇用確有惡化的趨勢。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分析,廠商若只投資中國,其對國內經濟的貢獻,要比其他對外投資廠商來得低,因此,廠商對外投資若擴及中國以外地區,將最具成長性、也最具競爭力,對國內產業的提升與經濟的貢獻也較高。

  因此,政府可從政策獎勵中,例如「推動企業營運總部」方案,引導國內企業進行全球佈局,而非僅到中國投資,朝向國際化發展。

〔記者曾慧雯╱台北報導〕比較兩岸產業結構,學者指出,中國產業快速升級,可能不需要十年就能夠追趕上我國;因此,台灣在面對中國競爭時,應該要有全球化佈局的遠見,並加強產業的創新研發。

  經濟部工業局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進行一份「兩岸產品競合及依賴監視指標」研究,台經院所長龔明鑫指出,近年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大幅成長,產業結構也逐漸往高技術人力方向調整,而且其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比台灣還要快。

  龔明鑫並進一步指出,中國傳統產業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電子、運輸工具與精密器械,產業發展方向與台灣相似性越來越高,我國必須謹慎以對。

  而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則表示,當我們依賴中國這個單一市場時,中國的企業卻努力全球化;當我們走進去的時候,中國卻試圖走出來,因此,分散市場、佈局全球的課題值得台灣企業深思。(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