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石銘」——涪陵白鶴樑

標籤:

白鶴樑水下石銘位於涪陵區城北長江江心,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石樑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
  
石樑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763年)至當代的石刻題記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誌者3尾。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餘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
  
白鶴樑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皆備,顏、柳、黃、蘇並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白鶴樑上的石魚石刻,有著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來為世所重視。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餘(魚)」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鶴樑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十里香雪海——探梅勝地超山
處處似花園 觸目皆佳景——鼓浪嶼
宮殿般美麗的巖洞——伊嶺巖
北市府宴請歸台僑胞  馬英九促銷北市旅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