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航空時代來臨

標籤:

【大紀元12月27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楊詩涵/專題報導.攝影
 一九七○年代,低成本經營的西南(Southwest)航空,率先以令人不敢置信的低價出現美國領空;但直到九一一事件造成全球航空業蕭條,才讓更多資本家正視低價航空的市場。

 目前低價航空的普遍經營方式是,以原有的航空公司轉投資、入股、成立一家低價航空,專門營運短程航線。例如新加坡航空成立的虎航(Tiger),或是近期澳洲航空成立的捷星航空(Jetstar),都是採取母公司占股49%的經營方式。
 
便宜在哪裡?
 單就航空營運成本的部分來看,飛機最花錢的部分就在於燃油、機場起降及停留的費用,因此低成本航空的營運多半班次密集以平衡機場收費,並且選擇降落在收費較低的次級機場。因此,所飛行的航點必須有相當數量的旅客,班次多、載客率高,才符合成本需求。

 其次是人事管銷成本。從售票、報到、機上服務,低價航空的服務人員比例都較傳統航空業低,例如空服員對旅客人數比例為1:50即可;而且低成本航空多飛行3.5小時以內、航程較短的航線,普遍不供應餐飲,因此又可節省一筆空廚費用。

 至於飛安問題,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公司本身的管理態度。如果母公司在飛安上給乘客較高的信心,其轉投資的低價航空也會被認為保障較高。

 至於有關航機本身的維護,低價航空多以波音737機型或是空中巴士(Airbus)來飛航,來源除了購入新飛機量身改造外,就是接收機齡五到十年的舊機改裝,這也是飛安問題中,讓人較感疑慮的部分。不過只要該公司及其母公司重視機組維修,飛安問題就不至於太緊張。
 
便宜有好貨?
  東南亞向來是舊地重遊率較高的地區。以十二月間,捷星航空與新加坡航空投入台北─新加坡航線的低價割喉戰效應來看,未來低價航空大舉進駐台灣後,衝破原有的價格防線,勢必在市場形成一股新的買氣。

 樂觀地說,低價航空有助於機位供給,也會刺激出新的購買慾,等於把市場的餅做大了:遊客有了更多產品可以選擇,旅行社在操作行程上也多了新的組合空間。至於直接受到衝擊的傳統航空公司,未來視市場供需調整價格的彈性,也勢必增加:機位需求量大,機票價格調降就勢在必行。

 低價航空的出現,也會帶來正面的意義。初期衝著低廉價格買票登機的旅客,很快就能了解低價的實質內容,並建立適合自己的搭機模式。如此一來,消費客層自然而然地形成區隔。傳統的航空公司未來會更講究服務品質,以穩固回流的乘客;低價航空也有其愛用者。航空的市場法則,未來將由旅客──而非過去由航空公司──來主導。

 在這之中,最重要的是消費者應該建立「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以價格取向去搭飛機,享受的服務一定會有落差;以服務取向搭飛機,消費者的議價空間自然就少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花多少錢就享受多少服務,在遊客良性的旅遊心態慢慢建立後,市場將可在動盪中趨向穩定發展。(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聯邦航空署象徵式通過「飛行雪橇」的測試
日軍事專家指中國無力掌握台海制空權
長榮航空海運調整高層人事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 宣佈交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