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後印尼婉拒中國到援

南亞各國寧要遠水救近火?

人氣 19
標籤:

【大紀元12月28日訊】(亞洲時報記者邱鑫12月28日撰文)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12月26日發生強烈地震,引發特大海嘯,遇難者總數到28日已超過2.5萬。悲劇發生後,世界各國各地紛紛伸出援手,連台灣當局也派出了救援隊伍。可是,南亞各國在接受西方各國施援的同時,對北京提出派員協助的建議卻似乎不太熱衷。有一種意見指出,這中間可能涉及亞洲國家之間對中國大陸存有戒心的問題。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海域12月26日上午發生芮氏8級以上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波及印度、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泰國等國家,造成數千人死亡、失蹤,大批房屋損毀。最新的訊息顯示,各國死亡總人數可能突破4萬人。

印度尼西亞副總統卡拉28日透露,地震和海嘯造成的該國死亡人數可能高達2.5萬人。此前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26日強烈地震引發海嘯造成的各國死亡總人數約為2.4萬。來自20個國家的31個救援小組也同樣做好了準備,隨時參加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地區 金額 資援
美國 預計提供1500萬美元 派出3架巡邏機以評估災情
印度,印尼,斯尼蘭卡,馬爾代夫四地,
已經分別給予10萬美元 美軍派遣6架貨機,向泰國運送食物等救援物資
400萬美元給予紅十字會 3隊大約10-15人前往災區救援
1000萬美元暫時未有定案
澳洲 760萬美元 派遣4架載有援助物資和醫務人員的運輸機前往印尼
印尼 560萬美元
歐盟 300萬歐元(409萬美元)
荷蘭 200萬歐元(272萬美元) 參加歐盟統一援助計劃
中國 之前約40名地震專家組成救援小組,準備前往印尼
救災,但與受災國家評估後,決定取消行程
總值2163萬人民幣(262萬美元)救援物資

中國官方新華網12月26日報道,中國商務部宣佈,“為體現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上述地區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誼”,中國政府決定根據災情向印度、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泰國五國提供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可是,到12月28日為止,中國大陸正式落實的救援物資大約只有2163萬元人民幣左右(約262萬美元)。據報道,有關的捐款, 將用以購買食物、帳篷、毛氈等 賬災物品。

在這次南亞海嘯後,世界各國紛紛向南亞地震和海嘯受災地區的人民伸出援手,相對之下,中國大陸官方提供資金和援助就顯得相形見絀。據較早時報道,華盛頓稱,將初步提供1,500萬美元的援助,且已經分別各捐助印度、印尼、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10萬美元。華府稱,美國太平洋軍區已派出三架巡邏機以評估災情。澳洲派遣四架載有援助物資和醫務人員的運輸機前往向印尼蘇門答臘島,並承諾將在援助行動中投入760萬美元。連荷蘭也表示,除參加歐盟的統一援助計劃外,還將向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協會聯盟提供200萬歐元(約272萬美元)。

較早前,中國國家地震局一隊40人救援隊宣佈候命出發,但過了兩天,北京當局以“評估顯示毋須到災區參予工作”的理由,宣告取消了行動。與此同時,跟中國競爭亞洲領導角色的日本,在這次災難後派出了一隊21人的“醫療及災難評估小組”前往斯里蘭卡。

應該指出,各國婉拒中國大陸政府參與救援行動的動機,在現階段很難具體証實。不過,過去參與救援工作的專家,都有軍方的背景,而評估災情的工作,更可能涉及敏感的軍事資料。中國解放軍在歷次搶險救災中扮演了吃重的角色,南亞各國有可能因此懷有戒心,害怕她們的國防實力在這些救援行動中對解放軍露了底,讓他們將來跟中國的交往處於被動的困局。

外界聯想到,1998年台灣發生了大地震,造成約2,400人死亡。當時北京方面的施援力度,也是備受批評。當年中國國家紅十字會總會向臺灣地震災區同胞提供的“首批援助”中只包括了10萬美元的救災款及50萬元人民幣的救災物資。之後也沒有其他次批救援的相關報道。諷刺的是,北京一直跟台灣說“血濃於水”,但同胞出現了大災難,他們的救援力度竟然比很多中南美洲都要小。當時有一種說法就指出,台北方面也是十分害怕北京會“太過熱情”。

中國印尼的關係一直是亞洲發展的其中一個關鍵。華人在印尼經濟的角色舉足輕重,其中涉及的利益問題更多次演變成為政治事件。60年代中期,印尼進入了蘇哈托執政的年代。蘇哈托為擺脫經濟困境,在經濟上雖然又放寬華裔的經商限制,在政治上卻對華裔實行一系列更加嚴厲的“強制同化”的政策:其中包括禁止華裔參政參軍、關閉華文學校、限制華裔進大學、嚴禁使用華文;華裔要放棄華文姓名,用印尼文改名換姓,並在華裔居民證上打上“非原住民”記號等等。1998年5月13至16日,印尼首都雅加達和多個城市發生轟動世界的排華暴動事件。

中國新一屆政府一直強調“和平崛起”的概念。在2003年博鼇亞洲論壇上演講時,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宣稱“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應該奮力崛起,而且是和平的崛起。也就是下定決心,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鄭必堅是該理論的主要設計師、又是原政府高級官員,擁有很高的黨內威信,與胡溫關係密切。

去年12月訪美期間,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哈佛大學闡述“和平崛起”理論時講到:“我們要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充分和自覺地依靠自身的體制創新,依靠開發越來越大的國內市場,依靠把龐大的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要義就在於此。”簡言之,和平崛起就是依靠自己,發展自己。

在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演講中使用了“和平崛起”這個字眼。今年2月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時,他再次提到“和平崛起”。4月26日,《解放日報》用整版刊登了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黃仁偉的《中國和平崛起的道路選擇和戰略觀念》文章。文章指出,中國會加強同世界各國(特別是亞洲鄰國)在環境、健康、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同時協調自己的經濟發展步伐,形成中國與亞洲同步崛起的局面。

中國近年大力推動跟東盟合作,又簽訂框架協議,同意在2010年建成自由貿易區。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日益繁榮,東盟跟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也在增加。不過,這次海嘯事件的其中一個意外發現是,東盟10國(菲律賓、汶萊、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老撾、柬埔寨、泰國、越南和緬甸)對中國可能仍有戒心。(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馬會捐出廿五萬美元助災民
日本將無償金援南亞海嘯受創國三千萬美元
普吉島巴東海灘至少三月才能復原
四十年來最大地震海嘯救難工作空前艱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