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竹:從南亞海嘯看中國外交與社會

劉曉竹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訊】這次南亞海嘯重災,造成當地人民生命財産的重大損失,成千上萬人死亡,真是慘不忍睹。不過,今天想跟大家談另一種慘不忍睹,這就是中國外交與社會在道義資源上的貧困現象,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慘不忍睹”。中國有個成語叫“隔岸觀火”,現在可以改爲“隔岸觀災”,好像這個海嘯只要不到上海,就是與我無關的。

難道不是嗎?中國政府捐了錢一點錢,出動了一個35人組成的救災隊,換句話說,是“意思意思”。在我看來,這點意思真是一點意思都沒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派出來的救災隊,還趕不上孟加拉國。孟加拉國還出動了一百多人。我記得中國領導人有一個說法叫“送溫暖”,好像“溫暖”是個口袋裏揣著的東西,可以給來給去的,我當時不明白是什麽意思,現在看起來,中國社會缺少的就是人性的“溫暖”,這是一個冷冰冰的社會。什麽是人性的溫暖?人性的溫暖發自人性的深處,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如果還要刻意去送,好像還要通過人爲培養,那一定是虛假的溫暖,不是人性的溫暖,毋寧說而是人性的狡詐。中國社會“笑貧不笑娼”,缺乏對弱勢的同情心,這一點發揚光大了,就是中國“笑貧不笑娼”的外交路線。

可以說,從捐助的款項來看,中國雖然談不上慷慨大方,但也並不是十分小氣。問題出在心態上。中國給點錢表示我重視你官方,重視與官方的關係,但沒有表達出對那些受災老百姓的重視。在外交上,中國從來如此,官樣文章,官方關係,弄得頭頭是道,但百姓的文章,百姓的關係,則一無是處。爲什麽?中國外交歷來缺乏“道義”的底氣,因此沒有底蘊。這也難怪。在中國“道義”值幾個錢?中國還有幾個人信“道義”這兩個字?然而,一個國家的最高利益是道義,一個國家最高的外交資源是道義資源。孟子說“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就是這個道理。古人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在今天全球化的形勢下,國際關係的五項原則是不夠的,還要有第六項,這就是人道主義的原則。“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不是人道主義。看起來,中國的問題是如何找回來那個“道義”的感覺,找回來那個“道義”的尺度。不是從外面找,而是從裏面找,用共產黨的話說就是,“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我不贊成“革命”,但起碼中國社會要先有一個“靈魂”,然後讓這個靈魂有一點深度。

比如說,中國傳統社會常有一些“義舉”,反映中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現在中國社會有哪些反映自身價值觀的“義舉”呢?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利舉”或利益之舉。一個小小的臺灣社會還有無數的慈善團體,把民間的捐助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反觀一個諾大的中國,連一個慈濟功德會都沒有,死氣沈沈。中國過去曾經有個宣傳上的說法,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現在這些災民就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希望中宣部的官員們不要唱高調,來一點真的,實踐一下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每個人拿出下個月工資的十分之一,捐給那些國家的災民,救民於水火。只要是真的,我都佩服。但你玩假招子,假大空騙,搞得上下無真話,舉國無誠信,其罪可誅。

其實,美國以及西方政府開始的反映也是不夠的。但是好在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家,各種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行動起來了,各種捐獻救助活動,如火如荼,這種民間的壓力迫使布希政府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這是典型的人民外交帶動政府外交。中國需要人民外交,需要非政府的民間團體,需要老百姓的自我組織。然而,中國的老百姓被無數繩索捆紮,這是中國社會死氣沈沈的真正原因,也是道義感、人性溫暖失落的真正原因。一切都要靠政府,但官府裏面,能做官的,比比皆是,能辦事的,鳳毛麟角。中國一些人喜歡追求大國的派頭,但若沒有大國的道義與襟懷,那派頭是虛的,終歸還是小家子氣的,讓人感覺是《水滸傳》裏的李鬼扮李逵。

其實,不要說其他國家的災民,中國社會自己的災民有多少?多少弱勢民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一個“岸”上,不也是“隔岸觀災”嗎?中國傳統上的商人與大戶還有義舉,現在統統都沒有了。現在的大款只會娶小老婆,窮奢極欲。中國經濟在發展,但有多少慈善事業?美國人每年的捐款總數占國內生産總值將近百分之十。中國人捐了多少?恐怕連千分之一都到不了。孔子提出了“爲富不仁”的警告,但讓我不解的是,中國社會還沒有“富”起來,爲什麽就已經“不仁”了呢?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文責自負。

相關新聞
劉曉竹:文化市場與說話市場
劉曉竹:比穩定更重要的東西
劉曉竹:文明的自救
劉曉竹:中國的「左撇子」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