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成長出現拉丁美洲化憂慮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2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彭思舟上海特稿)對於中國經濟這幾年的高成長,上海台商、經濟學者都出現一種觀點,就是中國的成長是否會走向「拉丁美洲化」的後塵,也就是逐步淪為歐美跨國企業的代工廠與附庸,最終失去獨力發展經濟的可能性。

寶來證券上海代表胡文杰說,「在全球化的架構下,以上海而言,目前之所以能大量吸引外資最大的理由,就在於它的經濟發展進程,比起東京、紐約、台北、香港都還要落後,也因此才有成長的空間,而這個空間就是全世界外資熱錢想賺取的利差」。

所以,胡文杰說,中國只要持續創造它的發展縱深,保持「利差」的存在,就能夠持續成長,並且培養出一批擁有足夠購買力的中產階級,創造出適合自己品牌成長的土壤,中國或許就能跳脫出「拉美化」的疑慮。這也是中國為何不斷向外推銷主張「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原因。

不過,有中國財經媒體坦承,即便中國可以持續經濟成長,甚至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也可能沒有出現任何一家可以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中國本土私營企業,因為,中國目前在全球化的產業分工中,最大一部份可以說是屬於「勞動密集性」產業。

這類產業附加價值低,舉例而言,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去共年出口了五十三億雙球鞋,等於給全世界每人生產了一雙鞋子,但能夠獲得賣鞋的利潤,卻不到兩成,而高達八成的利潤都給了擁有品牌、行銷管道的歐美廠商獲得,因此,這驗證了中國經濟成長,的確有走向拉丁美洲化的可能性。

事實上,中國部分企業家或地方官員,已經提出以「地方保護主義」來增加大陸本土企業的成長空間,避免大陸經濟走向拉丁美洲化,這是否會使大陸經濟未來走向極端,是非常值得觀察的一個趨勢。

元富證券上海首席代表翁基能說,目前中國吸引外資最大的優勢,已經鎖定在「市場」與「執照」這兩大法寶,而台、外商被重點招商的理由,以及擁有的優勢就只剩下「資金」與「技術」。

所謂「市場」,其實就投資的角度而言,就是中國市場相較於其他市場的「利差」;而「執照」,即就是在大陸從事若干產業,需要得到的若干核可,也可以概述說,就是中國的地方保護主義,比如說大型流通零售業,就已經有不少中國流通企業批評,中國將於二零零五年全面開放,這樣的開放速度過快。

無獨有偶,中國媒體披露,中國本土企業浙江吉利集團董事長,身兼中共政協委員的李書也福將要在三月中共兩會時,提出汽車業開放過快的問題。這些現象其實都透露了一個訊息,在中國經濟成長是否會走向「拉美化」的疑慮下,中國地方保護主義或許可能會越演越烈,因此,這個狀況未來會如何演變,將值得所有台商及外商密切注意。

相關新聞
【翻牆必看】「御林軍」統領換人 履歷難尋
中國車企巨頭:內卷無窮盡 價格戰致造假
殲-20與F-35戰機誰占上風? 專家這麼說
中國金價大跌一克便宜70元 網路評論區沸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