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包包 新流行識別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4月16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王鶯娟/台北報導
曾幾何時,口袋取代LOGO成了另一種皮包的品牌識別, 口袋熱從Marc Jacobs的經典口袋包,到各品牌都推出不同造型的口袋包,皮包上造型變化之餘,口袋就是最熱門的設計細節。


Marc Jacobs最早推出的口袋包Virginia,造型類似傳統醫生包。

 Marc Jacobs最著名而經典的口袋包,都屬於大型皮包的款式,根據採購經理Molly表示,Virginia與New Stella這兩款口袋包為這個品牌一成立便有的設計,這兩款包推出時便以各種立體的口袋,贏得流行市場注意。Virginia皮包造型類似傳統骨董醫生包,NewStella則是方形側背包,兩者都在皮包外面有立體而明顯的口袋,口袋成了Marc Jacobs皮件非常重要的設計細節。

 放眼看過去Marc Jacobs的皮包,每一款皮包外面幾乎都有大大小小的口袋、貼袋,不管是暗釦式或拉鍊式,口袋成了Marc Jacobs皮包外型很重要的視覺;另外,MarcJacobs口袋包擅用色彩,櫻桃色、土耳其藍、蜜桃色、鮮紅色,以及經典的黑、白、駝色系,車線與口袋的位置變化就是Marc Jacobs口袋包的兩大變化重點。

YSL

 2000年推出這款皮包時,兩道拉鍊在皮包袋身上形成搶眼的視覺,根據台灣GUCCI公關經理黃皓瑞形容,這兩道拉鍊會做特別的滾邊,配合皮包的材質而有所變化,同時這兩道拉鍊也會運用在服裝設計上,例如牛仔褲後口袋、騎士夾克都可以看見這兩道拉鍊,幾乎已成為YSL另一種品牌識別。

 黃皓瑞說,YSL皮包除了叫座的牛角包,這款拉鍊包也是知名度相當高的YSL產品,特別的是這一款拉鍊包,選用的色彩相當獨特,包括翡翠綠、桃紅紫、藕粉紅等,都襯托這款皮包更顯出色。

TOD’S

 皮包側邊有兩個口袋,袋身有兩段拉鍊口袋,TOD’S miki皮包從經典版改款後,一上市便相當受歡迎,每每成為架上詢問度最高的皮包,迪生公關企劃部林佳意表示,二十年前miki口袋包的原始版,並沒有設計口袋,去年這一款皮包重新設計,加入了口袋的元素,為功能與流行兼具的設計。

 另外,今年新上市皮包,造型仿似miki皮包,拿掉了中間袋身的拉鍊口袋,整個口袋包造型更貼身迷你,而且以甜美的草莓紅、淺黃色、白色等粉嫩色系表現,短肩背的口袋包。

CHANEL

 從最經典的2-55菱格紋包延伸而來,香奈兒最新的康朋包系列中有一款名為記者包的口袋包,皮包上除了立體的菱格紋與雙C LOGO非常引人注目外,各式大小的口袋為記者包的最大特徵,也是香奈兒這一系列康朋包中最大型的皮件。

 香奈兒資深傳媒副理陳季青表示,康朋包延續了香奈兒菱格紋包必要的幾個要件,包括了有色內裡、車格的設計,差別在於康朋包系列將夾層做到外層口袋,皮革穿金鍊的鏈帶則換成了細緻的皮帶提把,更具年輕時尚氣息。BALLY釣魚口袋包系列,大多走中性路線。


BALLY釣魚口袋包系列,大多走中性路線。

 BALLY這一季首度推出口袋包,瑞士海外皮件零售部經理彭竹瑛表示,這一季皮包口袋的概念來自釣魚運動,直接在皮包外面做立體的口袋造型,釣魚包為了放置各種大小釣具的口袋設計,BALLY這一季許多皮包都有立體口袋,這些立體的口袋一方面具有實用效果,另一方面也成了造型的一部分。

 彭竹瑛強調,BALLY一直非常強調豪華運動風,將傳統運動造型賦予時尚感,便是這一系列口袋包傳達的重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透明海灘包外,多數的釣魚口袋包走的是中性訴求,為具有個性氣息的設計。


PRADA口袋包,就像是攝影師裝鏡頭等設備的攝影袋

 旅遊意象的主題設計從服裝延伸到配件,這一季PRADA皮包也出現與時裝相同的旅行意象的圖案,在風景意象的旅遊皮件上,增加立體的口袋,大到小不等的皮包都使用了相當多的貼袋,有點類似攝影師使用的攝影袋效果,而口袋的概念從上一季MiucciPrada運用在Jil Sander口袋包的設計,可以看出設計師明顯對口袋的偏愛,而且是以立體的造型著稱,成為皮包上相當顯眼的裝飾細節。

Jil Sander

 設計師Jil Sander重回自己的品牌,口袋包的設計也因為Jil Sander的加入而有所轉變,還記得去年秋冬Jil Sander在皮包上各種大小不一的口袋設計嗎?那是還在MuicciPrada主導下的Jil Sander,非常具有戰鬥與個性氣息的一款口袋包,這一季的口袋包明顯內斂低調許多,原皮色澤與帆布的組合,皮包的造型為半圓形,外面有兩個拉鍊口袋,加上雕花的裝飾,非常具有JilSander獨特的極簡氣息。(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奧斯卡包價值三百九十萬
陽光下的單車之行
許紹洋包包不見 30萬飛啦!
國安局:盧孝民屬警官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