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企業心、 公益情」系列報導之一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5日訊】企業帶頭做公益 IBM深信愛必綿延(中央社記者陳惠珍台北十五日)對於如何多行好事,才能造就美善的大環境,證嚴法師常說「去做就對了」。當問到IBM台灣區總經理許朱勝,IBM十多年來積極投入社會公益活動,希望帶來的效益是什麼?許朱勝神情堅定強調,「有些事是不必要有回報的。我相信人性本善,只要我們去做,就會有正面的效果。」

台灣 IBM公司成立於1956年,目前有1500名員工。台灣 IBM長期投入社會公益,曾舉辦過關懷肌肉萎縮兒童活動,邀請杏林子女士現身說法;實施海豹計畫清潔北台灣龍洞海灘;認養民權公園,以及敦化北路、八德路口地下道;1989~1999 年慈善音樂會,十年來將音樂會門票收入全數捐贈弱勢團體。

近年來IBM更推行「IBM小小探索家」活動,捐贈電腦設備給原住民小朋友和伊甸文教基金會學習障礙兒童,消弭城鄉數位落差;「IBM 愛必綿延」活動,員工捐出午餐津貼,為家庭經濟狀況拮据的小朋友籌募助學金;另外,IBM 員工家庭日活動也邀請家扶中心兒童參加,讓這些孩童也能享受家庭溫暖。

許朱勝指出,重視企業公民責任向來是 IBM文化一部份,秉持這項傳統,台灣 IBM在1989年開始舉辦慈善音樂會,當時台灣企業的公益活動有限,因此音樂會活動相當受矚目,直至1999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台灣百廢待舉,舉辦音樂會不大適當,因而將音樂會的預算捐出賑災。

2002年是 IBM投入公益活動較大的改變,過去的公益活動都是由公司主導,但是企業就是員工的集合體,需要員工積極參與,在這樣的思考下,IBM 開始「愛必綿延」的活動,透過 IBM員工投入公益活動,積極鼓勵員工認養家扶中心孩童。

許朱勝並表示,去年無意間讀到一則訊息,指出台灣有33萬名孩童無法負擔每個月2000多元的學費,有感於此,由於 IBM每個月有1800元的午餐津貼,如果一個人捐出一個月的午餐津貼,就能幫一位小孩帶來就學機會,這個構想提出後,員工反應非常熱烈,兩個禮拜就募集了234萬。

除此之外,過去三年 IBM也推行小小探索家計畫–KidSmart,不只捐贈硬體設備,也幫忙彰化師院進行種子教師培訓。捐贈的學校以原住民比率較高的小學為主,2002年也和伊甸合作,捐助電腦幫助學習障礙孩童。

至於和伊甸基金會的合作,始於1992年一位 IBM員工在伊甸當義工,提及成員有幾個基礎不錯,可參與IBM 為客戶所做的電腦專案,而隨著他們的加入,這個團隊成為一個很特別的組合,有些人沒有腿,或只有一隻手,雖然他們對電腦的專業仍有段距離,但透過 IBM參與,強化電腦專業,培養一技之長。

曾經有企業家表示,「就算從最現實的角度來看,公益事業也是最好和最便宜的行銷。」因此當問及 IBM多年從事公益活動所希望帶來的效益?針對這個問題,許朱勝強調,當然做生意或從事行銷活動,是希望有回報,但有些事是不必要有回報的。

他語氣堅定地指出,「我相信人性本善,而且愛是可以傳達的,當人們感到到別人的用心,也會對別人付出關愛。」。因此 IBM從事多年的公益活動,從未評估所能帶來的效益,唯一會要求評估的項目就是KidSmart專案,每年會評估有無需要新的幫助。

至於 IBM投入多年公益活動,有沒有發生賺人熱淚的事;對此,許朱勝笑著表示,並沒有,但有很多溫馨的故事,例如看到不管是有小孩或單身的同事,在活動中都很用心幫忙帶家扶中心的孩童;或是去年公司發送e-mail提及午餐津貼捐贈活動,竟引起派駐海外同事熱烈的共襄盛舉,他們雖然離開台灣,但仍很關心自己生長的地方。

自稱很容易為一點小事感動的許朱勝也表示,他發現很多人和他一樣希望幫助別人,身為一個領導者,就是要能發現機會,鼓勵大家從事有意義的事;而就兩岸三地的員工而言,他發現台灣員工自發性參與公益活動的意願比較高。

他並指出,今年「愛必綿延」有不同的focus(焦點),主題為「on demand community」 (社區隨需應變)。IBM在2002年底推出on demand(隨需應變)計劃,強調企業要有競爭力,就要在資訊系統建構連結具有彈性、能快速反應,而且有恢復力;因此由這個構想衍生而來的 on demand community,就是鼓勵工程師利用自己的專業領域,為自己的社區做一些事情。

的確,愛是可以傳達,並能相互感染的,希望能有更多企業號召員工,鼓勵更多人投入公益活動,彰顯人性光輝。誠如證嚴法師所說: 「當今社會中,清流,總是靜默的流;濁流,卻是洶湧澎湃。要使清流盛於濁流,必須從社會各層面普遍來影響;唯有號召更多人多行好事,才能共成美善的大環境。」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