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分析報導:香港的言論自由

標籤:

【大紀元5月16日訊】BBC中文網香港特約記者吳曦翔5月15日報導:

香港在人大常委會否決2007和2008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和全體立法會議員的爭議,剛剛喘定,又出現新一輪政治風波。

繼兩名電台時事節目主持人(「名嘴」)鄭經翰和黃毓民,先後在暗示「受到多方壓力」後,宣佈「封咪」(暫停主持廣播節目),較早前表示,因連日被部份報章點名批評而感到困擾的香港電台節目《千禧年代》主持吳志森,本周二(11日)也突接獲高層通知,由下月起被調離原來的早晨直播節目,往傍晚的另一個節目《自由風、自由phone》﹔馬上引起香港社會對言論自由的關注。

隨著「七一」主權移交周年日的逼近﹔隨著9月立法會選舉的選舉工程慢慢啟動,香港的政治議題和氣氛,勢必日趨複雜和緊張。

針對「封咪」、「懸案」,民主派政黨和學者必然提出,事件反映特區的言論自由受到與內地有緊密關係的人士威脅,潛台詞等於,暗籲市民以行動和選票捍衛個人自由。與此同時,親北京人士也必然反駁,有關指控缺乏證據,質疑個別人士和行動背後的政治動機。

「名嘴封咪」

由於兩名「名嘴」都只是透過他人宣讀書面聲明,宣布有關決定,而其本人已經離港,外界無從進一步取得數據,本地輿論觀點普遍保持審慎和存疑的態度。尤其是兩名主持人一向風格「出位」(出格),過往曾因為私人及金錢的問題,同樣遇到暴力威嚇,因此,除了《蘋果日報》社論提出,「名嘴封咪,市民有冤無路訴」,但大部份本地報章均沒有發社論作出評價,避免過度猜測「封咪」事件和過早表態。

不過,民主派議員及學者則提出「白色恐怖」的威脅,擔心特區的言論和新聞自由空間自此收窄。

不過,「受壓」、「封咪」已經成為周末電台甚至是公眾的城中熱門話題。特區及中央官員相繼公開回應,過濾事件的影響。保安局長李少光昨日表示十分關注,但暫時沒有證據證明,兩人報稱受到的威嚇與其政治言論有直接關係。

政制事務局長林瑞麟表示,基本法對言論自由及人權作出了保障,政府官員會繼續在立法會回應議員質詢,當局亦會鼓勵社會人士發表意見。

廣播事務管理局主席馮華健表示,廣管局不會規管節目主持人的調動和選擇,只是會根據廣播指引,規管行業內的操作﹔節目主持人是否繼續服務是個人選擇,也涉及電台的運作問題,廣管局無權干預。但他強調,廣管局支持言論自由這個原則,廣管局至今也沒有收到投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所長朱育誠表示,不覺得本港新聞自由收窄,《基本法》已經有保證。中聯辦主任助理王如登也認為,香港回歸近七年,港人的新聞及言論自由都獲充分保障姅「不應就一、兩個所謂名嘴是否封咪來作為標準,說新聞自由就無了」,也不應因某部分人多就某些問題發表意見,就認為另一部分人的言論及新聞自由被限制、打壓,甚至說成「白色恐怖」。

左右選舉?

雖然「封咪」事件尚待調查,但是,本地輿論對近期接二連三有市民投訴內地官員和人士,試圖影響立法會選舉的批評,明顯嚴正和清晰。

近日,在不同傳媒(包括《蘋果日報》和《明報》等)、不同的電台Phone-in(熱線)節目都有市民投訴,指有內地官員向他們或他們在內地的親友施壓,不單要求他們把握明天(16日)的選民登記最後限期,更進一步要求他們在九月立法會選舉時,投票支持一些與北京政府關係密切的候選人,甚至有人指稱,內地官員要求選民以具備拍攝功能的手機,拍下選票,證明自己支持「愛國愛港」人士,更令社會憂慮。

《明報》昨日(14日)的社論認為,接二連三出現有關內地地方統戰官員試圖影響特區選舉的投訴,而且手法雷同,嚴重威脅公平,公正選舉和中央一貫重視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的大方針,呼籲中央有關官員公開澄清立場,避免地方官員和人士錯誤猜測上意。

民建聯主席馬力接受訪問時解釋,內地官員動員市民支持「愛國愛港」人士只是出於好意,但否認這對民建聯有利,他認為,如果確實有市民受到壓力和滋擾,應該報警。

選舉管理會主席胡國興大法官指出,所有選舉的拉票活動也是合法,但如果當中涉及暴力、威脅及賄賂等,迫使或誘使他人投票支持或不投票某一候選人,就是觸犯法例﹔即使這些行為發生在香港境外,也屬違法,廉政公署及警方收到舉報後會調查。他呼籲受威迫人士應向廉署舉報。

在爭取「雙普選」和有關人大「釋法」的爭議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就是一輪有關香港市民政治和公民自由和權利的議題,相信特區在未來的兩個月,面對「六四」、「七一」等敏感的政治日子前,社會的政治風波將會不絕。(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官員被指介入香港立法會選舉
海歸派上海創業多出現虧損
港民主黨派繼續抗爭否決雙普
中國交通安全形勢嚴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