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人頻遇襲 大國外交面臨挑戰?

標籤:

【大紀元5月7日訊】(亞洲時報在線記者邱鑫5月7日報導)近月以來,中國人在海外遇襲情況不斷發生,有關情況立即引起中國內部的爭論。有一種意見指出,這些事件再次証明江澤民的“大國外交”政策出現問題;但也有意見指出,中國應以務實積極的態度面對這些急遽變化的國際形勢。

近月以來,中國人在海外遇襲情況不斷發生,在巴基斯坦、伊拉克、以色列、吉爾吉斯斯坦,都有中國公民遭遇不同情況,最少26人在這些事件中喪生。最新的一起5月3日發生在巴基斯坦西部港口城市瓜達爾港,一起汽車炸彈爆炸,到目前為止,至少有3名中國工人在爆炸事件中死亡,另9名中國人受傷,其中4人傷勢嚴重。

今年以來,中國公民在海民遇襲事件不斷發生。1月5日晚,兩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海濱城市特拉維夫老車站附近的一個夜市相繼引爆捆在身上的炸藥,造成22人喪生,100多人受傷,死者中包括兩名中國人,受傷的中國人有7名。根據記者現場查訪和提供的情況,中國受害者分別來自山東、浙江、福建、江蘇、遼寧和四川等省,在以色列的職業是建築工人、廚師和雜工等。

4月,7名的中國公民在伊拉克被綁架,並於12日安全獲釋。

在現階段,很難一口咬定所有事件都涉及政治因素,也難確定所有事件都是等地針對中國人。不過,中國公民在海外面對安全問題,卻是不爭的事實。

鄧小平在1989年提出了“冷靜觀察,沉著應對;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外交思路;之後,中國基本上追隨這條路線。但是,在鄧小平1997年死後,江澤民積極和美國等大國交往;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國的鋒芒畢露,正是今天中國人頻頻在海外遇襲的主因。

有關的爭論,其實早於2003年已經開始出現。去年3月27日,一輛來往於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間的中國新疆喀什的國際班車在吉境內被焚燬,車內21名旅客全部罹難,其中中國公民18人。由於江澤民在2001年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研議包括打擊分裂主義等問題,有人認為事件可能和一些激進組織不滿有關。

不過,也有意見指出,恐怖活動愈演愈烈,中國公民在海外被波及已是難以避免。面對這個挑戰,中國外交部應該加強和各國政府協調,向中國公民加強安全警報,並在高危地區提供必要的保護措施。

胡錦濤接任中國國家主席後,基本路線維持外交路線不變,但明顯加強和歐盟和周邊地區的交往。胡錦濤上台後,提出了“和平崛起”理論,重申中國永不稱霸,有人認為這理論實際上是修正了江澤民的大國外交路線。(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聞大破解】台灣藍綠白勿陷紅色內攻圈套
美國會要FBI提供金斯瑞公司與中共關係簡報
香格里拉對話 美中軍方就一問題針鋒相對
中加防長罕見會面 加拿大對中共發出警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