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能力分班的迷思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7月21日訊】日前看了公視的教改紀錄片「吶喊」,片中揭露當前國中教育「考試文化」與「升學業績」掛帥的情況嚴重,有一位曾是國中前段班的同學,不但品學兼優,而且還是縣運動會的冠軍,卻因上課喜歡講話,被老師以「影響同學拚升學」為由,轉到後段班,對該名同學的情緒影響極大,使其學習熱情一落千丈,並一度產生放棄學業的念頭。

看罷令人心頭震撼。難道經過十年教改,我們的教育還是一切向升學和成績看齊,而真正關係中等教育的教學問題反而被忽視了?

教育的核心問題在於教學的方式有無不妥,而非用能力分班來評判學生的優劣。因為不管是平庸凡人,還是先天稟賦,都與後天環境的複雜互動息息相關。因此條件之不同,每一個人的發展遲速、成就高低亦自多所出入。

教育工作的責任在於提供一個足以因應各種差異和分歧的彈性環境,幫助莘莘學子適性學習,使他們都能獲得個人的最大發展。所以我們應該關切的不是是否依學科能力分班,而是分班之後,老師能不能因應學生的程度和學習能力合宜教學而非放牛吃草?老師能不能提供更多的文化刺激?學生可否因老師的教學而持續的進步、增長,不忙於無謂的比拚?

尤為嚴重的是,程度稍遜的學生如果因分班而得不到良好的引導與照顧,反可能因此自暴自棄,失去了向上一路的可能性。這種傷害才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也背離了百年樹人的教育初衷。

如果國中教學能夠嘗試不分班,但按不同學科分組教學,我想這或許可以破除能力分班是教學品質唯一標準的迷思的一種出路吧。──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回應魔鏡 教育部督促落實常態編班政策
能力分班 孔子惹的禍?
讀者投書:共產黨對普通人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絞殺
讀者投書:反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捍衛香港的自由與權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