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秋烤肉 台灣新民俗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專題報導)「昨天,你烤肉了沒?」不知何時,中秋節成了「烤肉節」。

說到中秋節,十個人有九個會聯想到烤肉。中秋烤肉不僅是全民運動,顯然已成為台灣的「新民俗」。如此異於其他華人地區的賞月活動,也難怪中國媒體包括人民網、中新社等日前還特別介紹了「台式中秋」。

中秋節你怎麼過?根據泛亞人力銀行上週公布調查,有四成六的上班族表示要和親朋好友一起烤肉;而年輕族群社群網站「優仕網」調查,高達六成六的七年級生秋節活動,也是選擇烤肉大會;事實上,每年中秋節前後,幾乎大街小巷飄散著烤肉香。尤其這幾年在賣場、超市的大力促銷下,實在讓人很難拒絕烤肉的誘惑。

傳統的中秋節是「吃月餅、看月亮」,與「佑子」諧音的柚子更是不可少的「吉祥物」。台灣常民文化學會理事長劉還月強調,從前台灣社會並沒有所謂的「月餅」,在中秋節這天,吃的食物只要是圓的,象徵圓滿、豐收即可,例如宜蘭吃「菜餅」,南部則是 糬或是蕃薯餅,甚至還有肉餅、台灣大餅、狀元餅等。

不過,國民政府來台後,隨著大量的中國北方移民進入台灣,台灣社會才有各式各樣的月餅,而且口味開始本土化,出現鳳梨、紅豆沙等餡料,對所謂的「月餅」存有刻板的形象,傳統、「廣義」的月餅反而消失在台灣人的記憶中。

中秋節烤肉起自何時?已不可考。網路上有人猜測,來自「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醬油廣告,但劉還月則持保留的態度,認為烤肉醬、商品廣告是因應需求才出現的。就他觀察,民國七十年代時,台灣經濟起飛,生活西化,連帶影響傳統的民間習俗,來自於西方BarBQ的烤肉。劉還月認為,即使賞月的方式變成烤肉,但對中秋節的意象還是相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進行情感交流。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林茂賢認為,中秋節的傳說故事雖然來自於中國,台灣卻賦予中秋節不同的文化意義,像是中國人在中秋節當天要拜月亮,但台灣人只拜土地公,畢竟隨著地理、歷史、環境的不同,同源的文化、習俗也會有所轉換,就像烤肉一樣,在不知不覺當中,成了台灣中秋的「新民俗」。

評論